熱門文章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修辱》THE NUN 對抗命運 苦忍羞辱 堅守信念


角逐柏林影展金熊獎 法國啟蒙運動經典名著改編
《修辱》THE NUN
對抗命運 苦忍羞辱 堅守信念 還我自由
主演︰《私房教慾》寶蓮艾特妮、歐洲三大影展影后 伊莎貝雨蓓
《幻險巴黎:美女•魔龍•木乃伊》露薏絲寶歌
11月28日 忠於自己
UA院線獨家獻映 CineHub 精選推介
電影簡介
改編自法國啟蒙運動著名文學家狄德羅最受爭議的作品《修女》,講述被困在修道院的年輕女子不屈不撓對抗迫害,爭取自由的故事。電影引人深思、內容極具爭議,改編電影1966年一度被禁,2013年技驚四座破禁呈現全新結局。CineHub 精選推介《修辱》,角逐本屆柏林影展金熊獎,「法國盧米埃電影大獎」最有前途女新人 寶蓮艾特妮 主演,《幻險巴黎:美女•魔龍•木乃伊》 露薏絲寶歌 破格演繹惡毒修女,並由歐洲三大影展影后 伊莎貝雨蓓 大膽演繹慾望修女一角。
故事大綱
1760年的法國,私生女施素珊遭家人離棄。他們無視素珊的意願,執意把她送往修道院,為母親贖罪。雖然修道院的院長非常慈祥,但素珊卻感受不到神召,希望能廢除立誓,脫離修道生活。好景不常,仁慈的院長不幸過世,繼任院長虛偽殘酷,更把素珊視作叛教者,對其多番羞辱,素珊的肉體及心靈遭受難以想像的摧殘。然而,勇敢的素珊沒有放棄鬥爭,在律師和神父的幫助下,成功遷往另一修道院,生活暫露曙光。可是,素珊漸漸發現院長對她寵愛有加,背後原來隱藏著另類愛慾……
《修辱》的由來 - 《修女》
導演︰這輩子我都不會忘記《修女》,它影響我一生。  
《修辱》改編自法國啟蒙運動著名文學家 - 狄德羅最受爭議的作品《修女》。《修女》於1796年發表,揭露了修道院的黑暗面,全書對宗教作出了嚴厲的控訴,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與人道訴求,具有劃時代意義。作者曾說︰「此書題為《修女》,如此驚世駭俗地諷刺修道院的作品是前所未見的。」《修女》一經發表,便引發文壇學界激辯,對後世影響深遠,導演紀洛姆尼克樂亦是其中之一。
狄德羅的《修女》屢次被改編成電影,當中最引人注意的可數在1966年上映的
《La Religieuse》(The Nun/修女),由希維特(Jacques Rivette)執導,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主演。電影忠於原著,對天主教而言是不可原諒的離經叛道作品,未上映已遭教會強烈抗議,於1966年一度被禁,一年後方獲准正式上映。電影因為題材富爭議性及鬧得沸騰之電檢風波而大賣。
事隔47年,導演紀洛姆尼克樂決定再把《修女》搬上大銀幕,拍成《修辱》。導演從小接觸宗教,曾考慮到神學院升學。當他開始接觸文學、龐克、藝術和音樂,就放棄這個念頭。他閱讀所有接觸到的書籍,其中一部就是《修女》。
他憶述︰「《修女》是我個人的思想解放,讀完《修女》,很多問題旋風而來。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本書,它影響我一生。」 導演一直希望重拍《修女》,但未找到合適的角度。直至三年前,他重讀小說,驚覺狄德羅的《修女》並不是「反宗教」。他解釋︰「每次讀《修女》,都認為主題是“反宗教”。直至三年前再讀一遍,才知道一直理解錯誤。狄德羅沒有反宗教,而是反對“盲從”宗教。」紀洛姆尼克樂認為這是最佳切入點,於是把意念加以發揮,拍成《修辱》。
永恆的主題 200年後依然寫實無論是狄德羅的原作、1966年被禁的《修女》電影,還是現在的《修辱》,都可看到施素珊不畏強權、爭取公義、悍衛自由的過程。導演說︰「拋開對狄德羅反宗教的成見,專注閱讀文字,就能理解《修女》不是談宗教禁錮,而是表達對自由之追求。所以我選擇在《修辱》拍一些真實的慾望,例如思想自由、不受宗教阻礙去實現理想生活之類的事。因為施素珊從來沒有否定她的信仰或表示不愛上帝,她只是清楚地指出,她不想當修女。」
「不畏強權、爭取自由」永遠追貼潮流,即使200年後重新審視小說主題,依然能找到共鳴。導演曾在訪問中提到,他的女兒今年17歲,當她讀完《修女》,也認為這部出於18世紀的作品反映現實,由18世紀至今,社會狀況沒有大改變。導演解釋︰「18世紀施素珊活在父權社會中,現在我們同樣活在父權社會中。女生被思想干預,成為傳統、宗教、文化等霸權的犠牲品。媒體每天展示男性如何用暴力去妨礙女生自主人生。對我來說,狄德羅在《修女》中談及的主題是永恆的。」正因為主題在200年後依然發人深省,導演刻意把故事的背景停留在18世紀,不改編成現代版本。紀洛姆尼克樂說施素珊的命運讓他印象深刻,她的遭遇與不少現實情節不謀而合。與其改動去加插現代色彩,不如展示出主題的永恆性,讓歷史與現況交疊,帶來更大衝擊。
全新結局 破禁呈現
施素珊被困在修道院中受了不少折磨,但她要忠於自己,爭取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原著小說《修女》中,故事分為「自述」及「附錄」兩部分,而施素珊是生是死需視乎是否把「附錄」部分納入當成故事*。而1966年上映的《修女》以自殺作結,呈現出強大的批判意味,但其憑自身力量去解除壓迫的選擇,充分展現了女性自主能力,呈現出人性的光輝,故大受女權支持者讚賞。導演對此表示︰「施素珊的抗爭無論在18世紀還是1966年都是前衛而大膽。《修女》攝於60年代,施素珊以自殺作結合乎邏輯。」
《修辱》著眼於主要人物的塑造,亦為觀眾帶來全新結局,施素珊經過一番努力和忍耐後,有望看到希望之光。「當我對施素珊的認識越深,我越不想她死去,我希望她得以擺脫媽媽的控制,隨心而活。」在《修辱》中,導演為施素珊安排了一個生父,讓她的命運有一個全新解讀。
版本 結局
狄德羅小說作品《修女》
*故事分為「自述」及「附錄」。「自述」中提及施素珊成功逃離修道院,她
去信向爵士求助,務求找一份工作,表示若被捉拿脅逼回到修道院,將投井自
盡。
在「附錄」部分記載了創作緣由。《修女》是狄德羅誘使故友來巴黎聚舊的惡作劇,他與朋友假扮修女之名去信故友求助。附錄刊載了當時往來的書信,後期書信出自收留施素珊的女士之手,說施素珊已病逝,實為狄德羅避免故友過份投入,而盡早「了結」施素珊。是否應把附錄放在《修女》中出版,不同年代各有爭論。
施素珊逃離修道院後,對前景感到絕望,遂跳窗自殺終結一生。
1966年電影《修女》
角色介紹 - 施素珊 (寶蓮艾特妮 飾)
「法國盧米埃電影大獎」最有前途女新人
施素珊樣子甜美,擁有天籟之聲,亦彈得一手好琴,生於中產家庭,因為其私生女身份,被母親要求投身修道生活,成為修女。導演與數位演員見面後,就落實找在《私房教慾》中表現出色的寶蓮艾特妮飾演女主角施素珊一角。
寶蓮艾特妮首個任務是學唱歌和小型鋼琴。在原著《修女》中,施素珊擁有好歌喉,寶蓮艾特妮為此上了4個月歌唱班。 「我身邊的人都唱得很好,我怕未能表現出應有水準。導演希望在拍攝時現場收音,但在教堂高歌,迴盪的聲音實在太恐怖了。」
除了學音樂,寶蓮艾特妮更走進修道院,體驗修女生活。「拍攝前做過資料搜集,了解立誓成為修女的儀式和過程。我甚至在修道院待了兩天,參與禱告。」寶蓮艾特妮表示48小時的宗教生活已讓她難以忍受。在修道院期間,她鮮有機會接觸修女,原來修女都過著隱修生活,與訪客分隔開。被問到怎樣看宗教,她說︰「對我來說,宗教很遙遠。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被施素珊感動。她雖然感受不到神召,但她對上帝的愛是不容懷疑的。施素珊教會我很多事,她雖然想盡辦法逃走,但從沒有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我為她的高尚和自尊感到驕傲。」
飾演施素珊的寶蓮艾特妮提及很多場景讓她感受至深,完成拍攝後花了一段時間才能走出角色,平伏情緒。在地牢受辱的一幕讓她尤其難忘,那場戲是電影的骨幹,對寶蓮艾特妮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甚有影響。「拍攝時,我讓施素珊稍為凌駕於我,我確實花了數番功夫才脫離角色。」寶蓮艾特妮說。
角色介紹 –
慾望修女 (伊莎貝雨蓓 飾)
三大影展影后 大膽演繹慾望修女
《修辱》並不是伊莎貝雨蓓第一次扮演修女角色,她早在1991年舞台劇《Measure for Measure》中演繹修女一角,但在《修辱》, 她有兩個與別不同的身份。既是修道院院長,又是一個有特殊慾望的修女。
「我喜歡《修辱》處理慾望修女這角色。她不是一個擅於欺凌別人的魁梧女子,又不會折磨年輕女生,她只想得到愛情。」慾望修女雖無法控制其慾望,但最終沒有演變成性變態,在心底她是一個容易受傷的女人。「她採取無理的行動來吸引施素珊的注意。她溜入施素珊的房間,說很冷,想睡在施素珊的床上取暖,其行為就像一個小孩子。」 慾望修女的不倫戀削弱了她作為修道院院長的權力。當她愛上施素珊後,沉淪在精神和肉體之中,甚至威脅她的性命。談到與導演紀洛姆尼克樂合作,這位三料影后說︰「我喜歡紀洛姆尼克樂的工作方式。在現場他不會給我們特別指示,而是鼓勵我們自然地表現並給予迅速的反應。他會直接闖入角色的世界,捕捉精彩的一刻,所以鏡頭全部很自然。」
而導演紀洛姆尼克樂則大讚伊莎貝雨蓓的表現,認為她為《修辱》帶來精彩的演出。「伊莎貝雨蓓是一個極好的演員,每每為角色帶來精闢見解。慾望修女對施素珊的愛慕超越了純粹的肉慾渴求,她表現出真誠及痛苦,但沒有不健康的感覺,反而略帶神秘,她的表現實在無懈可擊。」
角色介紹 –
祈修女 (露薏絲寶歌 飾)
法版黃婉曼 天氣女郎踏上演戲之路
露薏絲寶歌曾任天氣女郎,後來加入演員行列,故被冠上「法版黃婉曼」的稱號。從影以來,多被安排鄰家少女角色,今次被導演紀洛姆尼克樂相中,破格演繹惡毒修女一角。導演說︰「我希望找一位不會馬上讓人聯想起“惡毒”的演員飾演祈修女。回想起第一次與露薏絲寶歌見面,她看起來甜美亮眼,與角色的定位完全相反,這正合我意。而且,我認識的露薏絲寶歌聰明又有好奇心,能夠充分了解劇本,她絕對是理想人選。」
說露薏絲寶歌好奇心重一點也沒錯,導演禁止她觀賞1966年希維特執導的《修女》,但她就是按捺不住偷看。她說︰「1966年版本的《修女》在表達上比較誇張。」她想為角色多作準備,導演卻告訴她不用額外準備,但礙於她的堅持,導演讓曾在藝術學校修讀的露薏絲寶歌看一幅畫及聽一首歌,這兩件作品均讓導演聯想到《修辱》。「那是一幅朦朧又幽暗的抽象畫,就像苔蘚在青銅上氧化的色調。至於那首歌,其實只有幾個音,由一把很虛弱的女聲唱出,讓人沉思。」
在露薏絲寶歌眼中的祈修女說惡毒的話、做惡毒的事,但全因為愛上帝,她相信自己沒有做錯,但每次傷害施素珊,她都有所猶豫。「祈修女每下達一道懲罰都會內疚,她懲罰別人同時在懲罰自己。我喜歡這個意念。」 戲中有一幕祈修女下令其他修女脫光施素珊的衣服檢查她有沒有偷藏信件,她當時眼泛淚光,眼睛微紅,原來這是導演做的「好戲」! 該場是露薏絲寶歌拍攝的第一場戲,紀洛姆尼克樂請她讀一次台詞,導演聽畢後說她做得不夠好。這讓露薏絲寶歌很難過,她更因而質疑自己,她憶述當時甚至在發抖。就在這個時候,導演就下令開始拍攝。原來紀洛姆尼克樂特意讓她進入角色情緒,要她表現出難過並對自身產生懷疑,該場戲徹底表達出祈修女的個性,效果讓人很滿意。紀洛姆尼克樂解釋說︰「我不會測試演員、與他們說最少的話,因為我假設他們就是角色。這不關乎演員演得好不好,而是關乎演員在拍攝時的狀態有多真實。」
角色介紹 –
莫院長 (Francoise Lebrun 飾)
莫院長很慈祥,是施素珊最初投身修道生活時接觸的修道院長。她希望施素珊自願加入修道生活,故鼓勵她、為她禱告。飾演莫院長的Francoise Lebrun進一步剖析莫院長這角色︰「她的修道生涯一直很平靜,但施素珊的出現考驗了莫院長對神的堅定。」施素珊感受不到神召,她把施素珊視為神的禮物,希望說服她自願立誓作修女,但她怎樣做也幫助不到施素珊,她為此感到無力,莫院長的世界因為這小修女而倒塌了。談到導演紀洛姆尼克樂,她讚口不絕︰「他引領演員到達另一層次。就像送給演員的一份禮物,他把演員未經發掘的優點透現出來。為他們開啟另一道門。」
《修辱》主題敏感 借用修道院場地屢次被拒
拍攝《修辱》前,導演、拍攝團隊做了大量資料搜集,務求呈現出真實的18世紀修道院面貌。紀洛姆尼克樂希望實景拍攝,故此四出尋找修道院作拍攝用途。他們原本屬意位於法國的修道院,但其中最感興趣的兩間修道院得悉電影主題後就拒絕拍攝團隊的借用要求。
在借用無門的情況下,導演決定離開法國到其他國家尋找修道院,最終在德國找到兩間合心水的修道院,兩間修道院的建築設計在過往300年都沒有大改動,故最終落實在德國拍攝。「修道院以往給人冷淡、枯燥的刻版印象,外人認為修道生活很艱苦。其實修道院很富裕,修女的生活和一般人差別不大。她們當然會禱告,但亦會吃飯、會笑、有時候甚至會跳舞。所以我使用溫暖的色調去拍攝《修辱》,營造生動和溫暖的感覺。」
寶蓮艾特妮 Pauline Etienne
1989年出生之比利時演員,2008年於《私房教慾》初次亮相,2010年憑《沉寂之聲》獲得「法國盧米埃電影大獎」最有前途女新人獎項。
伊莎貝雨蓓 Isabelle Huppert
著名法國女演員,戲路寬廣且非常多產,擅長演繹複雜角色。曾先後憑《維奧納蒂》(1978)及《鋼琴教師》 (2001)兩次獲選康城影展最佳女主角,亦曾在威尼斯影展獲頒發最佳女演員及特別金獅獎,及在柏林影展獲傑出藝術成就獎。
《鋼琴教師》的導演米高.漢尼卡曾公開讚揚伊莎貝雨蓓是他認識的女演員當中「就算不是全世界最好的女演員,也一定是歐洲最出色的」。近年參與作品有《愛》、《與敵同仇》、《8美千嬌》、《鋼琴教師》等。
演員介紹
露薏絲寶歌 Louise Bourgoin
1981年出生之法國演員,入行初期曾任天氣女郎,故被冠上「法版黃婉曼」的稱號。她曾參演《快樂孕記》、《幻險巴黎︰美女.魔龍.木乃伊》及《黑慾天堂》等電影。2009年於法國凱撒大獎被提名為最有前途女新人。
導演介紹
紀洛姆尼克樂 Guillaume Nicloux
生於法國巴黎,先後擔任演員、編劇、導演,亦曾製作獨立電影。2012年執導作品《修辱》角逐本屆柏林影展金熊獎、1992年作品《La vie crevée》入圍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競逐金豹獎。執導作品包括《容易受傷的女警》(2003)、《Une affaire privée》 (2002)、《Les Enfants volants》 (1991)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