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伊朗式離婚》(The Past) 5月8日 上映 勇奪康城影后殊榮 榮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勇奪康城影后殊榮
榮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伊朗式分居》金像導演 阿斯加法哈迪Asghar Farhadi 編導
康城影后 貝妮絲碧祖Berenice Bejo
《先知》凱撒影帝 泰夏拉謙Tahar Rahim
伊朗影星 阿里慕沙法Ali Mosaffa
《粉紅色的一生》寶琳布赫萊Pauline Burlet
《伊朗式離婚》(The Past)
5月8日 上映
電影簡介
《伊朗式離婚》(The Past)由《伊朗式分居》金像導演阿斯加法哈迪(Asghar Farhadi)編導,榮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金像電影《星光夢裏人》凱撒影后貝妮絲碧祖(Berenice Bejo)憑本片勇奪康城影后寶座,其他演員包括《先知》凱撒影帝泰夏拉謙(Tahar Rahim)、伊朗影星阿里慕沙法(Ali Mosaffa)、《粉紅色的一生》寶琳布赫萊(Pauline Burlet)等。
《伊朗式離婚》(The Past)
導演:阿斯加法哈迪
演員:貝妮絲碧祖、泰夏拉謙、阿里慕沙法、寶琳布赫萊
上映日期:2014-5-8
片種:劇情
片長:130分鐘
級別:IIA
預告片:http://youtu.be/gLKpTRilMFc (外國版)
發行︰Golden Scene
 
故事大綱
分居四年後,雅密(阿里慕沙法 飾)應法籍妻子瑪莉(貝妮絲碧祖 飾)的要求,從伊朗德克蘭遠赴巴黎,跟對方正式辦理離婚手續。雅密暫留於瑪莉的家,發現對方已與新男友(泰夏拉謙 飾)同居,還有三名子女住在同一屋簷下,終日家無寧日,尤其是瑪莉與她的十多歲女兒露絲(寶琳布赫萊 飾),關係甚為惡劣。雅密不忍眼見他們家不成家,於是努力修補兩母女的關係,但越是深究母女不和的箇中原委,雅密就漸漸揭發出一個隱藏在他們過去的重大秘密......
 
靈機一觸創故事靈感 巴黎開拍顯過去情懷導演阿斯加法哈迪(Asghar Farhadi)在拍完2009年電影《About Elly》後,在柏林編寫著一個新的劇本,後來他又拍成了《伊朗式分居》(A Separation),而他的法國發行商Alexandre Mallet-Guy知道他正在寫劇本,十分有興趣,於是法哈迪就讓他過目,他說:「他看完後很喜歡,更表示想做監製,在德國或法國開拍。我後來選擇了在巴黎展開這部電影。有一天,我們在一間咖啡店會面,我突然有另一個故事在腦海中湧現,那只是個初步的故事大綱,但說著說著,我發覺這個故意已開始成形,一個全新的故事就這樣出來了,所以我們就轉移去發展這個故事,《伊朗式離婚》(The Past)就這樣誕生了。」
 
法哈迪又表示,在法國拍攝《伊朗式離婚》意思重大:「當你想說一個關於過去的故事時,能夠在好像巴黎這個散發著過去的情懷氣息的城市拍攝,是不二之選。」然而,電影中其實沒有拍攝太多巴黎的歷史面貌和懷舊的一面,法哈迪解釋說:「我不想濫用巴黎歷史情懷的一面,令整件事變得如旅遊特輯。但故事發生的主要地方,即是主角的居所,是設定在巴黎市郊,巴黎這城市必然在整個故事的背景。很多導演在一個不熟悉的環境拍戲時,都會犯上一個毛病,就是在片中突出這個地方第一眼吸引他之處,但我就剛剛相反,正正因為我被巴黎的歷史建築所吸引,所以我才要探索這方面以外的東西。」
 
多線發展結合整個故事 融合法國文化塑造人物
法哈迪編寫的劇本總教人拍案叫絕,他表示他寫故事時不是直線發展的:「我寫劇本時不是由A點發展到B點的,我通常都是同一時間想著好幾個故事,而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會連在一起。今次,我腦海中有一個故事是說一個男人與妻子分開了幾年,現在他為了辦理離婚手續而要回去找她。而另一個故事,是一個男人有個處於昏迷的妻子,而他要獨力撫養他們的孩子。兩個故事都是個別地發展,但在某一個情況下交接起來。」
「我憑直覺去寫劇本,由一個故事大綱開始,我就會立刻質疑它,不斷提問,從而找出更多資料和細節。這個男人要去搞離婚,我就會問自己,四年前他為何會離開妻子?現在他要回去找妻子,會發生甚麼事?從幾句故事大綱開始,我透過不斷地問問題來建構出整個故事。」

但作為一位伊朗導演,今次在法國發展和拍攝這部電影,有沒有受到法國文化影響?法哈迪指,他的確思考了不少伊朗與法國的分別:「如果故事發生在伊朗,會有甚麼不同?在我的電影裏,人物們都不會很直接地表達自己,這是伊朗的文化,但我可以用此作為故事中的戲劇元素。但這種文化在法國似乎比較少見,基本上法國人都是比較率直的,所以當我塑造這個故事中的法國人物時就要注意這一點,而這的確並不容易,在編寫劇本時花了不少時間去處理這點。」
 
雖然法哈迪指伊朗人比法國人內斂,慣於埋藏情感,但在本片中,伊朗籍的男主角雅密(Ahmad)卻是引發別人去說出心底話的人物,法哈迪說:「雅密似是催化劑,他驅使別人去說話,把埋藏心底的說話盡訴出來,但他自己是不為意的。我寫劇本時會提醒自己,我不會以角色的國籍、背景去為他們定義,他們的行為是受他們身處的處境和經歷影響,而當處於危機的時候,人們行為的差異亦會開始消失。」
 
兩難局面中的掙扎 選擇在過去與將來之間
法哈迪在籌備本片時,曾經去探望過一些昏迷病人,他說:「我沒有自身經歷,但我總會把昏迷與一種不確定的感覺聯繫起來,那是處於生與死之間的一個空隙,究竟這個人算是生存還是死亡?這部電影也是建基於這種懷疑的概念之上,所有人物都不斷要面對兩難的局面,在兩者中選其一。在《伊朗式分居》中也一樣,女主角面對著兩難局面,她應該選擇父親的安康,還是女兒的將來?而在《伊朗式離婚》中,問題有一點不同,就是一個人應該忠誠地面對過去,還是放棄過去以步向未來?」
 
法哈迪又指,現今複雜的社會和生活,令這些兩難局面增加:「在現今社會,人們覺得將來很模糊,因為有太多不知名變數,但我覺得過去也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和混濁,我們明明有更多的方法去追蹤和保留過去的痕跡,但照片、電郵等等,都沒有把過去變得更澄明。今時今日,生活就是不斷向前,人們會漠視過去,但過去的影子總是會依附著我們、拖拉著我們,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地擁抱未來,過去在我們意識裏還會是個沉重的負擔。」
 
女主角演出耀眼 貝妮絲碧祖榮登康城影后
法哈迪挑選女角相當有眼光,上次《伊朗式分居》的伊朗女演員莉娜哈達美(Leila Hatami,也是本片男主角阿里慕沙法的妻子)相當矚目,又獲得柏林銀熊獎影后等殊榮,而今次的女主角貝妮絲碧祖(Berenice Bejo)也不遑多讓,憑本片成為康城影后,而她其實憑前作金像電影《星光夢裏人》(The Artist)已奪得凱撒影后殊榮。
 
法哈迪回想他如何找到貝妮絲來演出《伊朗式離婚》:「我有次去美國時遇到她,那時她正在宣傳《星光夢裏人》,我第一眼見她已經覺得她很親切和真誠,是那種你覺得心靈相通的人。而她在《星光夢裏人》的演出証明了她是個出色的演員。我選擇演員時有兩大特質是必須的,就是聰穎、和在銀幕上要散發出正能量,令觀眾享受花時間去看他/她演出的演員。」
貝妮絲回想當初接觸到《伊朗式離婚》的過程:「那時我等了一個月才得到劇本,因為我跟法哈迪見面後,便出國度假,那一個月內我一直在等,究竟他會否把劇本給我,會否給我演這角色。最後我得到劇本後,真的如獲至寶,我感到很幸運,因為我很喜歡他以往的作品,今次的劇本也不例外,他擅於塑造氣氛、所寫的人物都不是單一的而是有某一種神秘感、故事複雜而且不斷為觀眾帶來驚喜,我看完後已深深著迷。」
 
貝妮絲答應了參演,但在第一天綵排時,法哈迪要在她身上找一樣東西,他說:「是懷疑。她的角色瑪莉是個充滿懷疑的人,而貝妮絲本身不是太愛懷疑的。不過在綵排的初期,她已經拿捏到如何去演繹那份懷疑。」貝妮絲也回想當時法哈迪如何在她身上找「懷疑」:「我跟他第一次會面歷時兩小時,而我是從未做過那樣的測試!他想在我的臉上找一些東西,我不知是甚麼。之後他把一些棉花放進我口中、加深我額頭的膚色、又調整我的嘴角,直到有一刻我真的對化妝師說:『如果他想把我改頭換面到這個程度,或者他應該找別的人選。』整個測試中我們沒有怎樣談話,只是說了少少關於角色的東西,當我離開時,真的一頭霧水。」但原來法哈迪在她身上做這些不明所以的事,就是要令她展露出「懷疑」的神色,令她拿捏這種感覺。
 
瑪莉向前走不回望過去 女性角色激發劇情推進
貝妮絲飾演的瑪莉(Marie),與第一任丈夫生了兩個孩子,之後與雅密(Ahmad)結婚但又離婚,現愛上一個育有一子的男人沙瑪(Samir),於巴黎同居。貝妮絲說:「法哈迪曾經問我有沒有孩子,我告訴他我有兩個孩子,而我的伴侶也有兩個孩子,所以我是四個孩子的母親,我覺得這樣可以令他知道,我很明白這個角色的處境,因為跟我的人生有共鳴。」但貝妮絲指,她與瑪莉的性格一點也不相似:「很多時候,當法哈迪叫我怎樣怎樣去演瑪莉時,我都會覺得這太不像我了!我從來都不會像瑪莉那樣做,但當我能夠演繹一個跟我完全相反的
角色時,真的感到很高興。」
 
貝妮絲為了更深入了解和建構瑪莉這個人物,在綵排時花了不少時間與其他演員建構他們的過去以及人物間的關係,貝妮絲說:「我只知道瑪莉在巴黎工作,是個藥劑師,住在市郊,我想像她是藥商中的一個普通的員工。而在綵排時,我們會想像她與雅密的關係是怎樣?他們是怎樣認識?還有她與第一任丈夫又是怎樣的?她與雅密又為何分開?我們甚至演出了一些分手戲,想像我們是透過Skype講分手的,雅密當初離開法國,說他會回來,但他再沒回來。我們又建構泰夏拉謙飾演的沙瑪這人物的背景故事,例如法哈迪叫的在鏡頭前描述沙瑪的前妻是怎樣的,然後又叫泰夏拉謙做一次,之後從我倆的描繪去建構出這個女人。」
 
而瑪莉在故事中是激發事端的一個角色,她不斷把劇情推進。法哈迪說,這是因為瑪莉是最想向前走、不想回頭看的人:「男人比較會被過去纏繞著,在片中最後的一幕,瑪莉走向鏡頭,面對觀眾,雅密在她的身後,然後她說:『我不想再回頭看。』之後她轉身背向鏡頭,背向觀眾,她也離棄了我們。她可算是故事中最竭力向前的人物。誰知道為什麼我的電影中,總有這樣的女性角色,在《伊朗式分居》也一樣。」
 
貝妮絲指,瑪莉的確是推動事情發生的重心人物,她總是發問深奧問題的人,並咄咄迫人地要得到答案。她又指法哈迪經常談及移民的問題,他表示伊朗文化跟法國很不同,很多伊朗人去到法國都無法適應,之後會情緒抑鬱並選擇回國。貝妮絲說:「我想雅密這角色就是這樣,他嘗試融入新的環境,而他也真心地愛上了瑪莉,但他承受不了這個環境,所以還是選擇了伊朗。瑪莉明白雅密的處境,但她恨的是他沒有勇氣親口告訴她。其實在法哈迪的電影中可看到他比較相信女人,他覺得女人比較堅強和懂得表達自己。」

因演《先知》被法哈迪看中 凱撒影帝泰夏拉謙擺脫以往形象
至於兩位男主角,法哈迪也是經過精心挑選,飾演沙瑪的法國演員泰夏拉謙(Tahar Rahim),曾憑金像提名最佳外語片《先知》(A Prophet)成為凱撒影帝,法哈迪說:「我在伊朗看《先知》,立即知道他是個非凡的演員,他的演技領域相當闊,令他可以演繹很複雜的角色。跟他合作時最令我欣賞的地方,是他對於童年仍有很大和鮮明的感覺。」
 
泰夏說:「我不太清楚為何法哈迪會選中我,但我覺得他選角是看演員的可塑性,我覺得他喜歡把人改造,他不喜歡找個演員來做一些他已做過的事,他甚至是要抹走所有我演過的角色,他看過所有我演的戲,在片場上,如果他看到我穿著一件跟我在另一套戲穿過差不多的外套,他會說:『不,我之前看過,我不要你穿這件。』」
 
泰夏認為,他的角色沙瑪是個厭倦了生活的人:「他內心充滿罪疚感,卡在仍有感情的舊愛與新歡之間、以及過去與邁向將來的渴望之間。他是個抑鬱的人,但把這些感覺都埋藏在內心。他30多歲,比我大一點,生命中遇過了一些挫折,令他比其他人更老練。法哈迪改造了我的形象,把我的頭髮弄得灰一點,而我的步伐會比較沉重,動作也比較緩慢。」
 
不過,泰夏坦言,他一開始認為沙瑪這角色應該是個比較開朗的人,享受生命中自然而來的各種美好事情,但法哈迪的想法卻是相反。泰夏說:「我們一起討論了很多,他覺得沙瑪這角色是似《偷車賊》(Bicycle Thieves)中的爸爸,他叫我看德西卡(De Sica)的電影,他想我明白父子間那種近乎是成年人之間的關係。我的本性和出身令我傾向樂觀開朗,但到最後,法哈迪是對的。」
 
《伊朗式分居》女主角丈夫阿里慕沙法 法語演戲更見真章
而飾演雅密的阿里慕沙法(Ali Mosaffa),是一名伊朗演員及導演,法哈迪亦非常欣賞他:「他擁有很獨特的特質,從他的表情、行為舉止,都感覺到一種內斂的氣質,他有很豐富的心靈,但他不會表露出來。選了他去飾演雅密後,他這種特質也成為了角色的特質。事實上,當初我們選角時是要找一個懂說法文的伊朗演員,所以人選真的不多,而我們選了阿里後,其實不知道他能否在幾個星期內學懂法文。但他的法文程度,由到達巴黎準備到真正開拍的一天真的是突飛猛進,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阿里回想如何跟法哈迪認識:「第一次見他,是他來跟我的妻子莉娜哈達美談劇本。不過其實我一直都很關注他的動向,看他的作品,我熟悉他的電影,我們同是伊朗電影人而彼此惺惺相惜。我拍伊朗電影拍了24年,當初入行都是誤打誤撞,那時我讀大學讀得悶呆了,剛巧有人叫我去演出電影,我去拍是因為想令自己清醒過來,之後說一直拍下去了,第三部電影是Dariush Mehrjui的《Pari》,是他令我感到當演員給予了我另一個意義,之前是鬧著玩的,是他令我開始認真看待電影。」
 
阿里為了本片參加了幾次試鏡,但至開拍前一個月,他仍未知自己是否獲得角色,他說:「這個角色是必須要識講法文,有趣的是雖然我現在還是不覺得我是懂法文的,但我一直以來都常常接觸到這語言。其實我幾年前曾開始學法文,但之後又停了,又再學,又停了......法文好像是一種我沒法根治的慢性疾病!後來,我妻子開始在家中跟孩子們講法文,所以過去幾年,法文在我生活中有重要的位置。我有想過,用法文來演戲會不會影響到我的表現,我記得伊朗導演 Kiarostami說過一次在日本拍戲的經驗,他完全聽不懂演員說甚麼,但他卻找到語言外另一個獨特的方法去提升表現,他不再被語言欺騙,他能夠更準確和深入地理解表演的質素。這同樣可套用在演員上,當你用另一種語言來演戲時,你失去了母語這件武器,你不能再用它來掩飾一起演技上的弱點,所以你要依靠一些更原始的的元素,如你的眼睛,去演戲。」
 
阿里又說,他不認為他的角色雅密是法哈迪的代言人:「我不覺得法哈迪想他的電影中有任何代言人,以我所知,他的作品和手法,都是會避免有任何角色去代表他,或者是拍表達出甚麼宣言。不過,雅密這角色是個伊朗人,我相信比起其他角色,法哈迪是比較會把個人感受投放在他身上。」
 
《粉紅色的一生》年幼版瑪莉安歌迪娜 脫變演繹問題少女
除了瑪莉、雅密和沙瑪這三個成人角色外,瑪莉與雅密結婚前所生的女兒露絲也是個重要的人物,因為她是整個故事的其中一個核心,法哈迪挑選了在《粉紅色的一生》(La Vie En Rose)中飾演年幼版瑪莉安歌迪娜(Marion Cotillard)的寶琳布赫萊(Pauline Burlet)來擔演。
法哈迪說:「在選擇寶琳之前,我見過很多跟她差不多年紀的少女,然後我看到一段她的試鏡片段,立刻覺得她有能力恰當地演繹這個角色。演出這角色的關鍵是她的動機, 露絲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就像雅密一樣,二人一樣都是性格內向,某程度上會對對方有一種親切感。寶琳本身眼神中帶有神秘感,雖然露絲不是雅密的女兒,但我想令人感覺到他倆之間的聯繫,就像兩父女一樣。自從雅密四年前離開後,露絲一直很想念他,她不但失去了媽媽的丈夫,更是失去了一個父親。」
 
法國大導演杜魯福曾經說,孩子在電影中不會說謊,而他們會從成人演員身上帶出另一種真相,法哈迪似乎也有同感:「我已經可以肯定我不能拍一套沒有孩子在內的電影,雖然跟孩子一起拍戲是很高難度的,但我發覺他們的存在會令整部電影的氣氛、情感都推向一個更真摯的境界。在我的電影中,孩子是不會說謊的,除非是在大人的壓力下迫使他們要說謊。」
劇本留白給予觀眾思考空間 細微之處剖析人物經歷演員們都提及到,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去綵排,卻在過程中探索,甚至創作出角色更具體的面貌、性格、過去經歷等。原來劇本曾經有一個版本是描寫雅密是從事電影業的,但後來法哈迪決定還是不需去寫明他從事甚麼工作,他解釋說:「我不想對他作任何特定的描寫,我們要對他充滿好奇,渴望了解他更多。
 
但在片中,他沒有機會去說明更多關於他的資料,他可能是個電影人、可能是拍紀錄片的、可能是個攝影師......因為沒有說明,所以甚麼都有可能。我覺得他的工作是必須要在伊朗才做得好的,這也是其中一個他離開法國的原因。」
「雅密是個需要保持活躍的人,就好像他來到巴黎這個新的地方,他會不自禁地要做點事情,例如修理破了的單車、洗手盆,或者煮飯......要他離開他習慣生活的環境會令他渾身不舒服,因為人身在外就會變得被動。對於他來說,要他企定定是很痛苦的,所以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他當初與瑪莉結婚後留在法國時,會患上抑鬱症。」
 
密集式綵排兩個月 每日慢拍五組戲
法哈迪以他一絲不苟的態度見稱,而無論是拍攝還是綵排,他都是非常著重細節的。演員們花了兩個月時間去綵排,每星期三至四次,有時星期六也會綵排,而每次都綵排四、五個小時。女主角貝妮絲碧祖說:「我從來都沒試過這樣,我覺得這已經是近似劇團演員的綵排方式,法哈迪會叫我們做半小時熱身運動,我們就在房間裏走來走去、跑步、放鬆、做sit up,而他總會示範給我們看,完全就是個劇團班主。之後,我們會圍讀劇本,有時會做些即興演出,即使那場幕沒有我們份,我們也會照做。
 
貝妮絲續說:「後來,我開始變得不耐煩,我想快點開始拍攝,尤其是當法哈迪的要求已變得越來越清晰。那時我害怕我會對故事開始生厭,但當正式開拍時,我發覺我好像已演過這戲了,好像自己已做了一個『rough cut』版本!我們演員有時害怕自己的表現不夠自然,但那刻我發覺經過了那麼多的排練後,到真正拍攝時我們都真正做到最自然的演繹,因為我們對角色已了解透徹。」
 
而法哈迪的拍攝方法亦是很精細和準確的,貝妮絲說:「他每一場戲都拍很久很長,有時我們一日只拍五組戲,但其他電影一般都是一日拍攝15組。」而法哈迪對演員的指示和要求都是非常清晰的,貝妮絲甚至說有時似是在排芭蕾舞一樣:「他會說:『貝妮絲,你這樣做,之後行去那邊,到這一刻你講對白,然後從這方向行過來。而你,泰夏,當她一說話,你就走來這邊。』他亦會示範一次,但真正拍的時候他不會要求完全跟足他的指示,他只是展示一條路給我們,令我們感到被愛、被協助、被關顧,之後我們可以隨心而為。」
 
鏡頭偏向平穩以觀察人物內心 從道德角度審視倫理問題
在《伊朗式分居》中,法哈迪運用了不少手搖鏡頭去拍攝,令人有置身現場之感;但在本片中,則偏向以穩定的鏡頭去拍攝,他說:「當我寫好劇本並去視察拍攝場景時,我發覺這個故事是比較平穩的,鏡頭也應保持穩定,少移動,不需要表達出一種無休止的感覺。因為在《伊朗式分居》中,很多重要事件都是在這一刻發生,觀眾會有親歷其境的現場感,但今次,重要事件都是發生在過去,我們這刻目擊到的只是人物們對過去事情所產生的後果的內在情感,本片是比較深入內心的,所以鏡頭畫面也比較穩定。」
 
法哈迪的電影總教人看完後心情不能平伏,引起思考和自省。法哈迪是不是一個道德主義者?他說:「我不覺得自己是個道德主義者,但我不能否認在本片中道德觀念是處於一個重要位置,當然你是可以用社會學或心理學角度去處理這電影,但很明確地本片中很多情況都是從道德的角度作出審視。」
 
關於台前幕後
阿斯加法哈迪 Asghar Farhadi (編劇/導演)
法哈迪於1972年出生於伊朗的伊斯法罕,年少時已經發現自己對藝術的觸覺,開始修讀寫作和沉醉於戲劇和電影的世界。加入了Youth Cinema Society後,他在德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Tehran)修讀舞台導演碩士,於1998年畢業。
在攻讀碩士的十年間,他執導過六部短片、編導了兩個電視劇集。2001年,他開始涉足電影圈,與Ebrahim Hatamikia聯合編寫了《Low Heights》劇本。
2003年,他編導了首部長片《Dancing in the Dust》,2004年則有《Beautiful City》,兩片都贏得了Fajr國際電影節和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的獎項。2006年作品《Fireworks Wednesday》亦得到國際性的讚許,在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電影獎,更是他首部能夠在法國上映的電影。2009年電影《About Elly》令他成為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導演,另外亦獲得Tribeca電影節的最佳電影獎,電影在法國有超過十萬入場人次,更在2009年代表伊朗競逐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入圍作品。2011年的《伊朗式分居》(A Separation)再下一城,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最佳電影獎、銀熊獎最佳女主角及最佳男主角、更有金球獎、凱撒獎、及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殊榮,在全球橫掃70多個獎項。新作《伊朗式離婚》(The Past)在法國拍攝,於2013年康城影展首映,女主角貝妮絲碧祖(Berenice Bejo)勇奪康城影后寶座。
 
貝妮絲碧祖 Berenice Bejo (飾 瑪莉Marie)
出生於阿根廷,3歲移居法國,父親Miguel Bejo是一名導演,因此她很早便浸淫於電影世界之中。1998年她展開演藝事業,首部參演電影是AbdelkrimBahlo的《Les Soeurs Hamlet》。2000年,Gerard Jugnot在《Most Promising Young Actress》給予她首次擔任女主角的機會。之後,她在美國參演了希夫烈達(Heath Ledger)《狂野武士》(A Knight’s Tale),然後回法國跟Laurent
Bouhnik、Steve Suissa及Marie-France Pisier等導演合作。2006年,她與尚杜加丹(Jean Dujardin)合演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Michel Hazanavicius)的《OSS 117 : Cairo, Nest of Spies》,之後三人再在《星光夢裏人》(The Artist)合作,她憑演出Peppy Miller這角色成為凱撒影后,以及獲得BAFTAS的影后提名、金球及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提名等,揚名國際。今次憑《伊朗式離婚》(The Past)勇奪康城影后寶座。
 
泰夏拉謙 Tahar Rahim (飾 沙瑪Samir)
泰夏於2009年在積克奧迪雅(Jacques Audiard)執導的《先知》(A Prophet)中第一次擔正做主角,就成為凱撒影帝。2011年,他首次拍攝英語片、由Kevin《Free Men》、婁燁(Lou Ye)的《花》(Love and Bruises)、尚積葵亞諾(Jean-Jacques Annaud)的《Black Gold》、Joachim Lafosse的《Our Children》、Rebecca Zlotowski的《Grand Central》等。
 
阿里慕沙法 Ali Mosaffa (飾 雅密Ahmad)
阿里於伊朗德克蘭出生,在德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Tehran)的土木工程系畢業,1991年參演Habib Kavosh的《OMID》而開展他的演藝事業,同年他憑Darius Mehrjui執導電影《Pari》獲得Fajr電影節的最佳男主角獎。2006年參演Darius Mehrjui的《Leila》時認識了現在的妻子莉娜哈達美(Leila Hatami)。之後,阿里首執導筒,導演了短片《Incubus》、《The Neighbor》、及紀錄片《The Deceit of Poesy》。2005年他執導了首部長片《Portrait of a Lady Far Away》,由莉娜和Homayoun Ershadi主演,在BFI倫敦電影節中獲得「Sutherland Trophy」。他的第二部長片《The Last Step》,同樣是莉娜主演,贏得Karlovy Vary Film Festival的「FIPRESCI」獎及「Crystal Globe最佳女主角」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