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向政府說不》(No) 5月2日上映~ 補加!



>>先說這是與現在政府無關。
因為這個題目,讓此片有可能成為今季大熱。
我不是沒有思想和良知,只是認為每一個年代,也會有其思想想法。
我的想法,不一定是你的想法,故我深信人要有思考能力,需要有獨立思想,才可以分別是非。
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故我信耶穌。
只有衪才有真正的公義。

究竟此片如何,就留給後世去評價。


《向政府說不》(No)榮獲本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2012年康城影展 導演雙週「藝術電影獎」得主,智利導演柏保羅賴尼因(Pablo Larraín)將1988年智利公投、人民革命得勝的真人真事搬上銀幕,由《哲古華拉少年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加爾卡西亞般奴(Gael Garci'a Bernal)再次演活革命英雄,但今次演的不是哲古華拉,而是廣告達人!電視廣告變成政治擂台,無限創意成為救國武器!活在當下紛亂荒唐社會,向政府說不又是否你我心聲?


向政府說不

導演:柏保羅賴尼因

演員:加爾卡西亞般奴

日期:2013-5-2

片種:劇情

級別:IIB

片長:117分鐘
預告片:http://youtu.be/ZCxeUESVZoQ

發行:Golden Scene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提名
2012年康城影展 導演雙週「藝術電影獎」得主


※真人真事改編※
1988年智利公投‧人民革命‧廣告救國


智利導演 柏保羅賴尼因Pablo Larraín 作品

《哲古華拉少年日記》加爾卡西亞般奴Gael Garci'a Bernal

向政府說不 NO

5月2日 上映

電影簡介《向政府說不》(No)榮獲本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2012年康城影展導演雙週「藝術電影獎」得主,智利導演柏保羅賴尼因(Pablo Larraín)將1988年智利公投、人民革命得勝的真人真事搬上銀幕,由《哲古華拉少年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加爾卡西亞般奴(Gael Garci'a Bernal)再次演活革命英雄,但今次演的不是哲古華拉,而是廣告達人!電視廣告變成政治擂台,無限創意成為救國武器!活在當下紛亂荒唐社會,向政府說不又是否你我心聲?

故事大綱人民革命,廣告救國!八十年代,智利經歷了十五年的軍方獨裁統治,終於在1988年舉行公投,人民要投「Yes」或「No」決定未來八年是否繼續被獨裁者皮諾切特強勢統治,還是由反對黨候選人取而代之。面對橫蠻政權和政治冷感的民眾,反對黨領袖請來年輕廣告人勒內(加爾卡西亞般奴 飾),製作一系列廣告和宣傳策略來推動革命,傳達反抗信念,以彩虹旗幟喚醒沉默群眾,呼喚人民向政府說不,還我真正民主自由!但與此同時,勒內任職的廣告公司的老闆,卻在全力推行保皇運動……雙方以一連串電視廣告攻勢,爭取人民支持,用創意和想像力打仗!究竟是「Yes」的官方洗腦有效,還是「No」的自由革

悲慘的過去對這一代智利人來說,1988年舉行的公投至今仍記憶猶新。他們利用選票結束獨裁者皮諾切特(Pinochet)的統治,透過一場不流血的革命,奪回失落十五年的民主國家體制。主角加爾卡西亞般奴認為,這段歷史相當重要︰「這場公投對現代的智利人,甚至是世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史上首次以民主方式結束獨裁專政。」

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就必先了解當時智利的情況。1973年,他帶領部發動政變奪權,成功後立即取消憲法,結束民主政府,將實權緊握手中。他相當積極打壓異見分子,殘酷鎮壓前政府的殘餘支持者,取締所有左翼政黨,逼害公開反對軍政府的人。他在位十五年,估計多達2,095人遇害,1,102人失蹤,成千上萬的智利人逃離國家。後來,甚至有很多人指證被軍政府折磨政治犯。

另一方面,皮諾切特奉行自由經濟,起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擔任智囊,取消最低工資,取消工會,把國家養的老金、銀行、企業等進行私有化改革。所以在八十年代的時候,當其他拉丁美洲國家面對嚴重衰退的時候,智利卻一枝獨秀,保持強勁經濟增長,避過「失落的十年」。軍政府放任國家經濟發展,同時造成嚴重的貧富懸殊。

1980年,皮諾切特舉行一場經嚴密操控的選舉,以壓倒性的姿態勝出,獲得八年總統任期。八年後,另一場選舉即將舉行,政府與反對派再次對壘。選舉有一個獨特的規定,軍政府和反對派有同等的宣傳機會,可透過電視廣告宣傳爭取支持。在選舉前的特定時段,全國的電視台會同時以不間斷的方式連續播放兩個派別的廣告,除此以外就不得作任何宣傳。換言之,反對者尚有一線反擊

戲劇性的勝利可是,當時反對派的形勢十分不利,莫講資源短缺,更困難的是他們要推銷的不是政客,不是實物,而是本身帶負面意思的「反對」,同時又抽象的民主概念。而且,當下的智利民眾尚且滿足經濟狀況,又害怕關心政治,即使不喜歡政府也不願投票,除非有神績出現,方可改變一切。於是,反對派領袖里卡多拉格斯(Ricardo Lagos)起用了廣告公司的兩位年青人擔任宣傳總監(在電影中,負責策劃的是一位名為勒內René的虛構廣告人),推動「NO」宣傳計劃,用現代廣告營銷語言,將嚴肅的政治信息重新包裝成娛樂性豐富的廣告,向智利人民推銷民主。以當時的南美洲而言,手法可謂史無前例。

這段歷史一直吸引著關注當地政治的導演柏保羅賴尼因︰「這部電影的結構雖然公式,但我相信當中帶出的事件既獨特,亦有其普世性,所以我們都為之著迷。即使大家不是智利人,也能把故事看得明白。」與此同時,電影揭示了媒體與政治錯縱複雜的關係。監製 Daniel Dreifuss指,這件真人真事顯示民主的獨特意義︰「我希望《向政府說不》令世人產生共鳴。

電影帶出公民權利和自由的主題能放諸四海,但不同的人或群體會有不同的解讀。例如,在電影入面,眾人對自由的定義是︰有朝一日不用再爭取他們一路所爭取的自由。」

柏保羅抽象地解釋選擇以電影訴說這段歷史的原因︰「但凡是電影,本身便是這世界的喻體。我們向觀眾展示的是事實的部分,他們便能憑此建構事實的全部。當中沒向觀眾呈現的部分,或呈現得較不明顯的,都可能是最有趣的。或許廣告也應循這方向創作。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管廣告是為商品、機構、人物、或單純的意念而生,最適合的方法便是利用情感,以間接和高明的手法傳達隱藏在內的真正信息。」主角加爾則和應︰「若透過藝術形式訴說一個重要的故事,那便有機會讓它的意義更上一層樓,使觀眾能找到與它相互聯繫。

最後,柏保羅再解釋這段歷史︰「皮諾切特帶來新自由主義,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主角勒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推翻了他的獨裁統治。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將政治符號和目的植入廣告中。表面它只是整個宣傳計劃的一部分,但它隱若展示國家的未來。對我來說,『NO』宣傳確立資本主義是智利唯一的經濟系統。它非單純的象徵,它根本就是資本主義,是純粹和純正的廣告衍生產物,運用於政治上。」

廣告革命的旗手在《向政府說不》入面,負責策劃反對派宣傳的是一位名為勒內(René)的年輕廣告創作人。他剛從墨西哥回國,本身並不熱衷政治,深愛可樂、搖滾樂、滑板等西方消費文化產物,並嘗試它融入智利的商業廣告中,可是並不成功。然而,他被反對派領袖招攬,遂而掀起這場廣告革命。勒內並不存在於現實,但他是根據真實的人物創作。其原型正是當年有份策劃整個「NO」計劃的兩位幕後功臣︰廣告人Eugenio García及演員 Jose Manuel Salcedo。前者本來是哲學系學生,但他和一些智利的知識分子一樣,因學術研究被軍政府所限,轉而投身廣告界。後者本身是演員,當年冒生命危險,秘密地參與反對派的宣傳。與此同時,他亦將當年的遭遇轉述飾演勒內的加爾卡西亞般奴,讓他明白當時反對派人士所面對的空前險況。

加爾認為,勒內這個角色經得起時代考驗︰「他肯定是那個時代的重要人物,與此同時亦是永恆的角色。他象徵對政治冷感的人的覺醒。其父母受政治逼害,被逼流亡國外,到他回國,自己感覺像外國人,以上種種原因造成了他的政治冷感。在故事入面,他不經意地找到為政治冷感贖罪的方法,他接受別人的呼召,改變他生活的環境。我認為,當世人發現自己能一手改變現狀的時候,他們便會覺醒。所以勒內的改變,在人世間其實會經常發生。」

要演好勒內並不容易,首先加爾是墨西哥人,他要克服困難學習帶智利口音的西班牙語;其次,他要全身投入,活在1988的人物和時事當中。他又補充︰「我們想創造一個抱『外人』態度看待祖國的角色,不單和他曾流亡國外有關,而且他從事宣傳工作,所以會用童心和技術性的眼光觀察事物。他欠缺美化政治的藝術技倆,以政治片來說,這是角色最有趣,也是最難演繹的地方。當然,一些較為細緻的地方,例如父子關係等,亦是挑戰之一。」

為反對派工作的勒內,不單面對政府的白色恐怖,還有上司古斯曼的壓力。原來他的公司接受了政府聘用,策劃與反對派打對台的「YES」宣傳計劃。飾演古斯曼的Alfredo Manero) 及《屍檔案》(Post Mortem)。這兩部作品,亦巧合地與皮諾切特的獨裁統治息息相關。因為,他對古斯曼一角有這樣的看法︰「比較他和我過往在《週末殺人狂熱》飾演的Raul Peralta及《屍檔案》中的Mario,他們的寂寞,在社會上微不足道的地位,以及對權力的服從,都有共通點。古斯曼與其餘二人極不相同的是,他支持的是一種意識形態。他是最有殺傷力和是危險的智利右翼分子。他一路往上爬,不學無術但願意奉承,成為獨裁者手下一件有用的工具。個人認為,古斯曼最吸引我的是他的孤寂,以及他埋藏心底的秘密野心。即使他明知不可能,仍極希望某天能成為皮諾切特的心腹。」

回歸低清說到《向政府說不》的主菜,肯定是當年改變智利的一系列廣告,以及印有彩虹,色彩燦爛的「NO」標誌。原來,柏保羅用上大量當年的廣告片,營造偽記錄片的氛圍,增加觀眾的投入感。而且,為進一步加強說服力,他還在劇情中插入多條真實的新聞片段強化感覺。於是,舊片共佔整部電影內容的三分一,若單純用普通的高清攝錄機拍攝餘內容的話,便會破壞電影的一貫性,影響觀眾的投入感。於是,他在攝影師的建議下決定放棄高清,改用已經過時的U-matic攝錄機拍攝。粗糙的顏色和4:3傳統顯示比例令電影顯得別樹一格,變成一股反對高清拍攝壟斷業界的清流。

柏保羅解釋︰「我們認為,最佳的拍攝方法是採用跟當年那些片段一樣的格式拍攝。這是已過時的八十年代的模擬格式,所以風險相當高。若我告訴你我不怕(出事)的話,那我肯定是說謊。最初大家都相當質疑可行性,但拍攝正式開始後,便發覺做對了,不單拍攝的影片天衣縫地與當年的廣告片和電視片段接合,而且營造了它特有的氛圍和格調。」比方說,反對派的宣傳正式開始,畫面所見是電視螢幕上播放反對派拍的「NO」新聞報導,片中滿頭白髮的新聞主播「報導」新聞;然後鏡頭一轉,畫面顯示片廠現場,我們看見同一位主播正在即時「報導」新聞。若不說明的話,觀眾根本看不出前者是當年的真實廣告片段,後者是我們的演員,兩者的唯一分別在於由演員扮演的「假主播」,髮色不及真的那位白。

柏保羅盡可能在每個細節上還原歷史,例如當年廣告配上的動人歌曲和標語,銀幕前的歌手、舞蹈員和演員等等。甚至,他利用U-matic攝錄機重新拍攝當年反對派在勝利一刻,然後插入1988年的新聞片段,連他自己也笑言︰「有時連我自己都分不出真假。」

電影的另一拍攝特色,是不限制演員的企位和走位,讓演員在台前有更高自由度。所以,攝影師被逼改用記錄片的拍攝手法,並同時用上兩部攝錄機。他說︰「某天當我進入剪片室,看見影片就問︰『這是誰拍的?』因為它看上來說像舊時的片段。看得頭昏腦脹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完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當我們將影片播給不清楚製作的來龍去脈、不知我們做過甚麼和沒做甚的第三者,他們也分不清,真是神奇呢!」

三部曲的終結在《向政府說不》以前,柏保羅分別執導的《週末殺人狂熱》(Tony Manero)及《屍檔案》(Post Mortem)同樣跟皮諾切特的獨裁統治有關。三部電影依次序講述他上台、推行暴政和被推翻等三個不同時代的光景。柏保羅自己認為,三部曲的終結有以下的意義︰「循環終結了,讓電影與電影之間自己產生連繫吧。
《週末殺人狂熱》講的是獨裁統治的開始,《屍檔案》講的是獨裁統治期間最暴力的時刻,《向政府說不》則是這個時代的終結。我最有興趣的,可能是修改和重新核視幻想中的暴力,以及道德和意識形態的扭曲。我並非想了解,只是想照亮它。在將來,這幾部電影可能展示灰暗又充滿傷感迷團的時代,以及笨拙和被逼的幸福。」

關於導演柏保羅賴尼因(Pablo Larraín)
1976年出生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早年曾拍攝商業廣告,2005年擔任導演,完成第一部劇情長片《Fuga》,兩年後自編自導完成《週末殺人狂熱》(Ton Manero),這部電影在全球放映時大獲好評,不僅入圍2008年康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更獲得同年古巴夏灣拿影展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從此奠定柏保羅賴尼因的國際地位。第三部作品《屍檔案》(Post Mortem)於2010年受邀成為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片。《向政府說不》(No)是他的第四部作品。

關於演員加爾卡西亞般奴(Gael Garcia Bernal)
1978年出生於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市的演員世家,幼年時期便曾參與多部短片演出。17歲旅行至歐洲,並在兩年後進入倫敦中央戲劇學院就讀,成為第一位獲選進入該校就讀的墨西哥籍學生。 他第一次受到國際影壇注目,是演出墨國大導演艾力謝路高沙里斯依拿力圖所執導的《狗男女的愛》(Amores片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而他也因為本片奪得銀羚獎最佳男主角及芝加哥電影節銀雨果獎最佳男主角的殊榮。

不久,他與導演阿方索卡隆合作的《衰仔失樂園》(And Your Mother Too)更讓他與劇中另一位主角迪亞高路那,從此星路大開。
導演華特沙耶斯(Walter Salles)欣賞他俊美的外表與精湛演技,邀他在《哲古華拉少年日記》中飾演傳奇革命英雄哲古華拉。這次他獲得英國BAFTA最佳男主角提名,並被英國電影協會譽為「最具潛力的明日之星」!同年,西班牙國寶艾慕度華與他合作《聖.教.慾》(Bad Education)。在這部頗負爭議的作品裏,他大膽詮釋幼年遭神父性侵,成年後迷上變裝、變性,命運堪稱坎坷的男主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