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今晚睇!
12項奧斯卡大熱提名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
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接.
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音樂.最佳音效
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導演顛峰力作
《黑金風雲》《無悔今生》兩屆金像影帝 暨 出爐金球獎影帝
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
全 球 最 偉 大 總 統 史 績 衝 擊 奧 斯 卡 世 紀 矚 目
林肯LINCOLN
「二十世紀霍士影片」呈獻及香港榮譽發行 「夢工場」呈獻
片長、戲院、級數:待定
導演:史提芬史匹堡 (Steven Spielberg)
主演:丹尼爾戴路易斯、湯美李鍾斯、祖瑟夫哥頓利域、莎莉菲、大衛史卓恩
2013.2.21 熱血震撼
故事簡介
「二十世紀霍士影片」及「夢工場」聯合呈獻,2013年世界最引頸以待的史詩式人物傳奇鉅片──《林肯》(LINCOLN),由荷里活殿堂奧斯卡賣座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親自掌舵執導,把全球最偉大總統的史績娓娓道來,誓要衝擊來屆奧斯卡金像獎,掀起世紀矚目!史匹堡雲集了金鑽級幕前陣容,包括《黑金風雲》《無悔今生》兩屆奧斯卡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康城影帝湯美李鍾斯、兩屆奧斯卡影后莎莉菲、威尼斯影帝大衛史卓恩,聯同《蝙蝠俠:夜神起義》超班人氣男星祖瑟夫哥頓利域強勢列陣,重塑美國第十六任總統阿伯拉罕.林肯遇刺前四個月,為國家團結花盡心力的重大歷史現場,將一場內戰與解放黑奴政治角力,熱血無限地精彩上演;然而不知不覺間,他所做一切卻成為威脅自己性命的催命符……
劇情細節
故事講述美國第十六任總統阿伯拉罕林肯(丹尼爾戴路易斯飾)在南北戰爭陷入僵局之時,著手推動解放黑奴運動,既有助爭取國際支持同時也減弱南方叛軍的實力,以達至內戰勝利的結果,林肯率先於1863年1月1日發表了著名解放黑奴宣言,卻引發共和黨激進派與溫和派的鬥爭,林肯明白到除了戰時吸引黑人支持之外,更要有全面的憲法全面團結國家,於是爭取在國會通過禁止蓄奴的第十三修訂案,在內戰與黨內壓力之下,一次憲法角力正式展開,同時間卻成為林肯的催命符。
十年時間建構林肯最後的四個月
根據《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Lincoln》原著改編,並由普立茲獎得主Tony Kushner親自擔任編劇的史詩式巨製《林肯》,將美國史上最重要的領袖──第十六任總統林肯還原成有血有肉的人。林肯是美國史上唯有陷入本土分裂危機的總統,但其解放民權先鋒的形象卻令他早已超越美國本土,其行為及宣言激發更多人投入到平等權益的運動之中,成為國際性的民權力量代表。
開拍關於林肯的電影,並重現其人性化一面一直是金像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兒時的夢想,當他小時候看過林肯的事蹟後就念念不忘,並認為林肯在當年的作為對今天世界有著重大的影響。「我一直想拍有關林肯的電影,他是我歷史上最引人入勝的人物,同時對我有很重大的影響。我記得當我四、五歲時,第一次看到林肯紀念石像巍然坐在那張石椅之上,我不斷步近,被他的面貌所震懾住。我永遠忘不了那個時刻,而這個偉大的男子高高地坐在椅子上的印象也長留我的腦海中。」
史匹堡越了解林肯的生活,就對他的人生感到更加驚奇。「林肯引領美國走過最艱難的時刻,並為美國的民主續生又明確終止了奴隸制度。但我想這部電影同時展現林肯的多樣性面相,他除了是一名政治家、軍事領袖,同時也是一名父親、丈夫,林肯本身是律師出身並不斷對自己作深切反思。我想講一個關於林肯的故事,但卻並不是只展現其英雄事蹟,而是要真切地呈現他的私蜜世界,並以最平和的角度展現他的本質。」
繼電影《慕尼黑》之後,史提芬史匹堡再度與編劇Tony Kushner合作,他們足足花了十年時間去找出《林肯》該要敍述的故事,在浩瀚的書海中,卻找到了05年出版、 Doris Kearns Goodwin撰寫的《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該書成為暢銷讀物,最重要是在書成之前,史匹堡已與原作者成為好友,二人在千禧年的一個派對中認識,當史匹堡知道Doris正在寫林肯的書時,就向她提供了不少意見,最後在成書後更購入電影版權。
雖然電影購入了可供參考的原著,但書中提到了多個林肯的重要時刻,包括他當選總統以及推動民權運動的成就,史匹堡說:「這本書幾乎每一頁都可以拍成一部電影,而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成功將林肯的個人特質重現。」為了完成劇本,史匹堡、編劇Tony、原作者Doris及大批歷史學家進行了一次圓桌會議,結果Doris及其他歷史學家均發現二人對林肯的個人有極深的了解。
經過多次的通訊,編劇Tony初試寫出林肯1863年至其死後兩年的故事,長達500頁紙的劇本震懾了史提芬史匹堡。「這是我看過最好的劇本,但這個故事太偏向史詩式也太廣闊,難以拍成一部電影,其中70頁有關第十三修訂案的故事極之驚心動魄,令我印象深刻。」
結果Tony再花了兩年重寫劇本,甚至陷入困境,此時卻收到史匹堡的電話,他決定只聚焦林肯死前幾個月這個最敏感也最轟動的時期,那幾個月將照亮林肯作為一個政治天才、一個痛苦的住家男人,以至作為一個捍衛美國勇敢鬥士的本質。「我們集中在林肯生命中最後的四個月,這段時期是一切事情的重大關鍵。不過我們要展現他的人性多於偉大,我們希望能公正地展示他的內心爭扎,以及力爭眾議院通過第十三修訂案的戰鬥。」
美國憲法第十三修訂案是於1965年1月31日提出,最終要林肯死後的1965年12月6日才於國會通過,這條憲法修訂正是禁止蓄奴的行為,條文寫明:「在合眾國或合眾國管轄的所有地方,奴隸制及強迫奴役都不得存在,但作為依法判罪的犯罪者,不在此限。」這條修訂案可謂是林肯為所有黑人及美國人留下平等自由最重要的一項遺產,他為此與黨員周旋,甚至招至殺身之禍。
超過140個歷史人物活現銀幕
編劇Tony直言這段時間是林肯及美國社會最困難的時刻。「在當年那些日子是美國人對政府最缺乏信心的時候,這個故事可以顯示人如何在民主體制之下完成奇跡,成就美好的事物。」電影只集中在1865年1月至4月的事,既可以避開一些林肯在事態發展後一些取態的改變,包括他由最初沒有強硬反對南方領主蓄奴的行為,到其後以廢除奴隸宣言團結北方陣營。也可以不用提及在戰事期間,林肯以總統的權力下令了很多非常措施,包括對傳媒的審查等。電影只雖集中在內戰後期意識林肯到要團結國家必須要禁止蓄奴,只有立法才能令下一代不用再為此而引發戰爭,這也是林肯總統偉大的地方。
在這個歷史的重大時刻,幾乎是美國史上重要的人物都有登場,在那段憲制的爭辯之中,有多達140個角色登場,每個人在事件中都擔任舉足輕重的角色,而每人的個性十分鮮明,這令故事變得十分棘手,編劇Tony說:「但我喜歡這樣的故事,就像是砌圖,要將零碎的砌圖拼合起歷史的場面。我知道觀眾都十分聰明,但我對自己的劇本十分有信心,相信當中的內容已盡量忠於史實。」
這個緊湊兼充滿臨場感的電影令史匹堡躍躍欲試,因為這部電影的層次是他之前的作品從未接觸過的。「我的電影大多以畫面說故事,但今次畫面變成了次意,因為林肯的話語變得更加重要,在《林肯》這部電影中,我較少鑽研影像上的意涵,反而是讓人物的行為去帶動故事。」
在這段林肯的最後歲月,當中充滿了激烈的辯論、政治陰謀、家庭的問題、個人的希望與恐懼等等,史匹堡與編劇Tony Kushner認為這場民主戰鬥在人性難以預計的情況下不斷激盪起令人緊張的政治鬥爭,當中不斷出現變化,可算是一場政治驚慄片。
丹尼爾戴路易斯費盡心力揣摩林肯
在《林肯》中,大家不會單單視主人翁為英雄,而是比這更複雜、充滿矛盾,某程度上來說是一個充滿缺陷的英雄人物。林肯決心要打這場通過第十三修訂案的仗,不但關乎國家的興亡,更是他的個人生死存亡一戰。正當國會上演權力爭奪戰,同時間在家庭中卻面對失去兒子、與妻子陷入破碎邊緣以及面對另一名兒子也有可能失去的恐懼之中。
面對兩難的林肯由兩屆奧斯卡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親自演繹,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直言:「丹尼爾像編劇Tony Kushner一樣,對林肯有很深的了解,這已是超越我個人所能建構的東西。我從不會對丹尼爾提出疑問,只是在不斷接收其膨湃的情感。我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拘泥形式,要對這些對白感恩,努力記錄下這精彩的演出,為這個演員的偉大身影留下記號。」
正如一般大眾,丹尼爾最對林肯的印象也是從一些廣告板,以及林肯於1963年11月19日內戰期間在蓋茲堡發表著名的演講而來,這次演講既哀悼在戰場上陣亡的將士,更重提美國獨立宣言的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張,再次確立解放黑奴的重要及正確性,對往後的戰事起了重大作用。丹尼爾直言自己對林肯的印象僅止於此,直至他收到《林肯》的劇本後對林肯作出深入研究,才有了另一番了解。「劇本極細緻地展現了林肯這位偉大的總統一面,編劇Tony將林肯的理智、幽默感以及憂傷在其工作與家庭生活滲透出來,當中的對比成為了我學習扮演林肯的養份,在Tony的劇本中,觀眾會看到一名男子在公在私的矛盾生活。」
為了深入了解林肯,丹尼爾更仔細地看完了原著,以及很多有關林肯的寫作,更看了大量林肯的手稿及文章,這對他揣摩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至為重要。「原著《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開端,但看其他人對林肯的描述只會變得外在,而今次我要從內去對林肯的個人生活建立一個主觀的了解,因此研究林肯的文章及思想成為極重要的一步,要完全展現林肯不是只從他的演講,而是要如何去講他的故事。」
丹尼爾又特別研究了林肯的個人節奏,他認為林肯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步伐,並只能在自己的步伐中完成事項。「林肯要下一個決定必須通過他依賴的邏輯思考,對於其他人來說他就像是呆立當場,但這只是外在形象,在他的腦海中已馳騁了百千里,經過這些思考程序令他看事物更加清晰。」林肯的節奏同時在另一方面展現,正是他經常以一些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去打動其他人甚至令他們了解將會發生的事,丹尼爾續說:「我的一些已過身的親友也有這些說故事的本領,但我本身不擅長這方面,這令我很擔心自己能否找到自已說故事的才能。憑著這些點點滴滴馬上令林肯的個人智慧展露出來,也是令我欣賞他的地方。」
電影不忘展現林肯的幽默感,令原作者Doris特別欣喜,因為這是她經過多年研究得出來的結果,她說:「對我來說林肯的幽默感貫穿整齣電影至為重要,這是從劇本到丹尼爾的演出滲透出來的。有時林肯坐在房間之中看來有點哀傷,但轉個頭他已在講故事,就像是從新活過來一樣的越講越有趣,他的眼睛在閃閃發光,他更會為自己的故事扮聲,這正是我最想看到的林肯。」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林肯有一定程度的現代醫學所指的抑鬱症,編劇Tony Kushner則認為林肯的情緒低落是反映出國家正在水深火熱之中。「林肯是一個充滿同情心及同理心的人,他能了解其他人的傷感,同時間作為總統,對於美國正陷入內戰之中,以不少的死傷去扭轉美國分裂的命運,這也令林肯偏向心沉重。」Tony認為丹尼爾成功捕捉到林肯那肩負沉重壓力的內心爭扎及當中的孤獨,只有極少數明白責任感是何物的人才能展現出來。
重現林肯形象與聲線
瘦骨嶙峋及高佻的林肯,聲線也不是一般男子的低沉聲音,而是更像男高音的聲調,尤其他越激動聲調就越高。丹尼爾戴路易斯除了在外形上化身成粗糙樸素的林肯之外,更令他的聲線重現,令人覺得就像是真正的林肯本人,監製Kathleen Kennedy說:「丹尼爾展現林肯的外貌已經叫人嘆為觀止,但他更深入去挖掘林肯的內心,令人相信這就是林肯的最真實面貌,他與史匹堡一起在片場合作真是首屈一指,我從未見過史匹堡與任何演員有如此緊密的合作。」
曾與史匹堡合作《心外幽情》(The Age of Innocence)的丹尼爾直言,這些通力合作全因二人都對林肯有同樣的敬意。「當史匹堡與編劇Tony決意拍一部電影去發掘林肯的生活時,我是充滿欣喜的。林肯是我最尊敬的偉人,是無人能代替的。」對於與史匹堡的合作,丹尼爾就大讚對方十分開放。「他的開放以及對電影結構的了解成為他最大的武器,他充滿自信,這份自信令為他工作的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放心。」史匹堡與丹尼爾更協議了在佈景之內,要完全重現林肯的世界,為此史匹堡要求所有演員及工作人員要完全投入到19世紀的華盛頓之中。「要重現那個時期的氛圍,我們必須要製作一個有真實感的布景,一情一景一磚一瓦都要充滿那個時代氣息,而來自現代的只有攝錄機與觀影器。」
美術總監Rick Carter也大讚丹尼爾在片場幾乎是林肯再世。「在片場我第一次看到丹尼爾,他不是他本人,而是1865年的美國總統,他就是林肯本人,我完全看不到他二者有任何分別。」
國難當前 第一夫人的氣魄
在超乎想像的政治魅力與對民主政制的信念令林肯能堅持推行第十三修訂案的推動之外,他的家庭也在其人生中起了極大的作用,因為在面對國會及戰場上的敵人之外,林肯在家中也正面臨最大困境,因為他的兒子決心報效國家要參戰,而林肯的妻子正傷心欲絕。
為了令第一夫人瑪莉托圖林肯能夠活靈活現,史匹堡決定找兩屆奧斯卡影后莎莉菲親自演出,因為這個在著名政治人物背後的女人,一直被公認為極之複雜的角色,她生於一個富裕兼對政治有極大影響力的肯塔斯基家庭,早在初相識時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已看到林肯有參選總統的潛質,甚至曾對人說如果不是洞悉林肯有登上總統寶座的能力,斷不會嫁給這個其貎不揚的男子,結果瑪莉在23歲時嫁作林肯妻子。
林肯結果真的成為總統,但隨著他們的成功,卻同時間帶來了生活上的騷動、悲劇與爭拗。他們的四個兒子,只有一個能活到成年。此外,瑪莉作為南方人,美國內戰正好是把她的家庭分開兩邊,這令她十分心痛。當她成為第一夫人,就被攻擊為重修白宮令國家陷入失修的困境,更並嘲笑她有怪癖。她的痛苦在林肯被暗殺時達到頂峰。隨著最細的兒子泰德死去,瑪莉的精神終於崩潰,在臨終前更曾入住精神病院。
對於莎莉菲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要將破除瑪莉的一切神話,還原她成為一名妻子及母親去面對充滿挑戰的婚姻,監製Kathleen Kennedy說:「莎莉菲演的角色幾乎是全套《林肯》中最困難的,有很多的記載都顯示瑪莉的困擾不僅來自失去兒子,更多的是她對戰事帶來的傷痛。莎莉菲可以做出預計之內的演繹,但她卻為這些演出帶來更多的啟發及複雜性,觀眾會看到瑪莉面對巨大的挑戰,同時更會欣賞到這位第一夫人如何重拾自己並繼續在這困難時刻扶持丈夫。」
莎莉菲為了演好瑪莉這個角色,進行了極深入的研究,希望在傳疑之外能比較貼近真實的瑪莉,結果她看了很多相關書籍,又到了瑪莉的家參觀,更與一些歷史學家及收藏家會面,只為拼湊出最真實的瑪莉。她相信在那個時期因為林肯備受大家尊崇,令瑪莉無形中受到過多的批評。「某程度上來說,人們在妖魔化瑪莉從而令林肯的尊貴形象更加提升,林肯是個高尚的人,卻陷身於可怕的血腥戰爭之中,若再加上娶了一名潑婦就十足一個寓言故事一樣精彩。但實情是林肯本身也不是好惹的,他可以選擇遠離一切問題,但瑪莉相信丈夫的智慧,她從不懷疑林肯有能力改變世界,而他也真的做到了。」
瑪莉作為南方人,她的家族甚至正為南方陣營作戰,結果令一些政客質疑這位第一夫人的忠誠度,但她卻一直堅定擁護聯盟並支持丈夫在第十三修訂案中爭取勝利,莎莉菲說:「總的來說,我認為瑪莉是支持林肯的,她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女人,但在當時的社會絕不容許女性有任何地位,所以她只好退居丈夫的背後,瑪莉在政治上是個智者,更是林肯的信心來源,但當林肯移居到白宮之後,她的地位有點被取代,林肯有了智囊兼國務卿威廉亨利舒韋德(William Henry Seward大衛史卓恩飾),所以當年僅12歲的第三仔威廉死去時,瑪莉是有點招架不住的,她十分悲傷,但仍想與林肯重建關係,這在電影中是一目了然的。」
影帝影后合作的小秘密
莎莉菲對於能與丹尼爾戴路易斯合作扮演一對充滿複雜感情的夫妻感到十分好奇,二人在最初的接觸是透過最不尋常的方法,就是以角色的身份互傳短訊,莎莉菲說:「丹尼爾會在意想不到的時間送我一些小詩或是字句,就這樣我們開始建立了密切的閞係。」
二人在開拍前僅在離華盛頓不遠的里士滿見過一次面,里士滿是南北戰爭中其中一個重要戰場,聯盟花了近四年才完全收復該地,林肯更在被刺殺前幾天到過當地視察。當時莎莉菲與丹尼爾就像瑪莉與林肯最愛坐馬車遊城一樣,在里士滿散步以增進夫妻感情,他們沒有很正式的綵排,但第一天到片場拍攝時,莎莉菲已完全投入到角色之中,並認為與丹尼爾結了婚多年,這令她感到匪夷所思。丹尼爾也有同感:「我認為大家都是完全信任對方的工作能力,並全心全意去建立角色的關係,與莎莉菲合作時,我完全不覺得她是陌生人,只認定她是與我一起分享一切的妻子。」
莎莉菲直言電影在布景及設計上的各樣細節,以及史匹堡盡力保持片場沒有任何現代物品的干擾情況下,令演員投入到電影世界中變得極為容易。「我從未拍過一部電影有如此仔細的場景設計,這令我完全置身在19世紀的世界中。我尤其喜歡與史匹堡合作,他對電影充滿視野,但同時間卻願意為有更好的效果而作出改變,他不斷思考及向演員提供不同的演出意見。」
被寄予厚望的長子
林肯的婚姻陷入最大的難關是當他們的長子羅拔決心從軍以報效國家之時,身為哈佛大學的學生兼已年滿21歲的羅拔,其實不用像其他年輕男子一樣參軍,但他卻認為自已正身處這個歷史時刻,必需出一分力。羅拔的父母當然有另外的想法,他們知道軍隊的驚人死亡率,以至仍為第三子威廉的死中步履蹣跚的前進,只然要竭力阻止兒子參軍。扮演林肯總統長子也是唯一長大成人的兒子,正是《蝙蝠俠:夜神起義》的新晉靚仔型男祖瑟夫哥頓利域(Joseph Gordon-Levitt),他試圖代入到羅拔林肯的困境之中。「擁有特權對羅拔來說是何等幸運,畢竟誰想要在戰爭之中死去,但同時間因為他的處境,他一直關心著國家的發展,並相信內戰的必要性,以及對人權的堅持,這令他更希望為此而一戰。」
與莎莉菲一樣,祖瑟夫與丹尼爾首次接觸也是透過短訊。
「這真的有點離奇,因為丹尼爾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與他傳短訊有點匪夷所思,但同時間也是令人欣喜,從他的文字令我了解到他是一個如此貼心及大方的男人,尤其是他寫到『你是我的首選去演這個角色。』這對我來說意義重大。」當祖瑟夫首日到片場開工,丹尼爾模仿林肯的手筆寫了一張字條給他。「然後我在正式拍攝前,才見到了這位總統,我很喜歡這樣的安排,這令我們建構的世界變得真實。」
祖瑟夫認為扮演羅拔的角色最大滿足感,是可以帶出林肯總統容易犯錯這個從未見過的一面。
「我欣賞這部電影沒有化林肯神聖化,他廢除奴隸制固然十分偉大,但同時間《林肯》這部電影也展現出林肯有不得不妥協的時候,他為實現目標有時也有被人詬病的地方,他的長子羅拔是其中一個好例子,因為他與父親的關係很疏離,這是一個很大的犧牲並展現出林肯的複雜生活。歷史是由人去組成的,我喜歡這個故是把林肯變得更人性,他有長處及美德,同時也有缺陷及虛偽的地方。」
與莎莉菲合演母子,祖瑟夫也出現了類似莎莉菲的感應,就是一切都很真實,就像是真的母子一樣。「我們互稱對方做阿媽阿仔,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其他外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但這才是真實的反應,也令關係變得更真實。」
飾演林肯最小的兒子湯瑪士林肯是澳洲童星格列佛麥嘉菲(Gulliver McGrath),他早前在《怪誕黑家族》(Dark Shadows)中與尊尼狄普(Johnny Depp)有不少對手戲,湯瑪士林肯是總統脆弱及被孤立的兒子,但同時間也是最深得父親心及其幽默感真傳的可愛兒子,格列佛對於演出這個幽默又情緒化的角色極為期待。「湯瑪士有著父親的所有遺傳,觀眾更會發現他在激發林肯的善良及體貼的一面。」
格列佛與史匹堡緊密合作去投入到湯瑪士的世界,他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林肯准許他在白宮中隨意漫遊嬉戲,他更可以在林肯與國家高層開會時突然闖入。「史匹堡強調湯瑪士是一個何等自由自在並與父親難得佻皮的兒子,很多人都說史提芬史匹堡很擅長與小朋友合作,我極之同意,他對我真的很好。」他與丹尼爾戴路易斯也建立了不可多得的默契,令這段父子關係變得很生活化。「即使我們不是拍攝期間,他也像父親一樣對待我,有時會抱一抱我或是摸我的頭髮,與丹尼爾及莎莉菲一起令我覺得自己回到了150年前,和林肯在同一個房間之中,我並不是在念對白,而是更真實更美麗的相處。」
林肯時代的政壇風雲人物
國務卿 威廉亨利舒韋德(William Henry Seward)
在歷史中,與林肯的攻治生涯關係最密切的必定是他的國務卿威廉亨利舒韋德(William Henry Seward),他曾是林肯的政治對手,在1860年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之戰中敗給了剛冒起的政壇新星林肯,曾令他成為林肯最難應付的敵人,但當他加入了新政府的陣營後,就成為了林肯最得力的助手,去拯救國家於水深火熱之中,雖然兩人仍不時有爭拗,但卻能互相尊重,成為無懈可擊的一對好友,原作者Doris Kearns Goodwin說:「威廉亨利舒韋德最初遇到林肯,認為自己會成為總統而林肯則是其副手,但到了1865年情勢逆轉後,他卻越來越欣賞林肯,更與他結成好友並提供最好的協助。」
飾演這位與林肯患難與共的好友,正是憑《各位觀眾,晚安》贏得威尼斯影帝、扮演歷史中有名新聞主播莫魯(Edward R. Murrow)的大衛史卓恩(David Strathairn),他對電影中對林肯的個人看法很感興趣。「可以在這個歷史的不尋常時刻,透視林肯的心靈,我認為史匹堡與編劇Tony已直達林肯的骨髓之中,觀眾定能看到偉大的個性與偉大的目的在激烈碰撞,林肯是如何在黑暗的夜幕中前行,所有時到最後已不會計交之前的過程。」
在大衛建構角色的資料搜集期間,他發現威廉亨利舒韋德對林肯的看發有一個進程,最先是驚訝最後卻是難以言喻。「威廉認識到林肯的為人時,是有點吃一驚的,他最初估計這人是沒有任何社交技巧的,但卻成為了總統,到最後卻不得不佩服林肯的魄力,他曾經有一次寫了封信給妻子,大讚林肯是政客中首屈一指的,直到最後威廉都對林肯表示肯定。」
當大衛史卓恩開始與丹尼爾戴路易斯合作時,就認為一切都是不可抗拒宿命,他大讚丹尼爾的演出帶動所有工作人員及演員,更令整部電影大大提升。對於史匹堡的導演功力大衛更是無容置疑。「史匹堡對那個時代真的十分了解,對於當時推動第十三修訂案的細節更是十分清楚,這真的是很有趣的演出經驗。」
共和黨創黨人 弗朗西斯普雷斯頓布萊爾(Francis Preston Blair)
扮演南部最有權力政治家兼共和黨創黨人之一的政壇老將弗朗西斯普雷斯頓布萊爾,正是金像獎提名影星侯海勃(Hal Holbrook),他當年就多次扮過林肯,包括70年代的電視片集。弗朗西斯是提名林肯參加總統候選人的重臣,但在內戰時卻反對林肯執意要推動第十三修訂案而非主力與南方締結和平協定,實際上他曾獲委派到南方與叛軍的總統杰斐遜戴維斯(Jefferson Davis)會面進行和談,希望從速結束戰爭。
侯海勃說:「弗朗西斯普雷斯頓布萊爾很有權力、財力,同時經常在內戰時為林肯出謀獻策,但他來自南方的個性影響他太多,因此他不是完全的支持廢除奴隸制,當內戰來到第四個年頭,他想要的只是和平,認為平息內戰比任何事都重要。」由於曾扮演過林肯,侯海勃對丹尼爾的演繹自然更加留意。「看着丹尼爾創作林肯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我特別喜歡參考他的演出,看他的表情,他為角色付出了很多的心力。」
激進派眾議院議員 泰迪爾斯史蒂文斯(Thaddeus Stevens)眾議院中最具份量的議員,正是賓夕凡尼亞州議員,以狠辣諷刺及機智聞名的泰迪爾斯史蒂文斯,他執意要完全廢除奴隸制,甚至要剷除整個支配奴隸制的經濟體,是共和黨中的激進派。結果劇組找來了銀壇鐵漢湯美李鍾斯(Tommy Lee Jones)親自演出,監製Kathleen Kennedy說:「湯美演泰迪爾簡直是完美,他一次又一次地追問編劇Tony Kushner 泰迪爾是否真的這樣說,他很快就了解到角色的個性,並認定泰迪爾是一個十分出色的政治家,擇善固執。他更明白到若然想真的通過第十三修訂案,他必須有所妥協,以達到目的。」
丹尼爾大讚與湯美李鍾斯合作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我從未預計過有一天工作會與此刺激好玩,我們一起合作,湯美每天都準備充足,我也要全力以付才能接招。」莎莉菲與湯美李鍾斯有一起很有趣的戲份,她飾演的第一夫人有一場衝突戲份,因為重修白宮超支,作為眾議院籌募委員會主席的泰迪爾史蒂文斯幾乎想要拘捕瑪莉托圖林肯,莎莉菲說:「我想瑪莉一定恨泰迪爾入骨,對她來說,泰迪爾就是魔鬼的化身,並非因為他想要拘捕自己,而是因為泰迪爾幾常與其丈夫作對,即使二人是在同一政黨之內,但當來到推動第十三修訂案立法時,泰迪爾就起了決定性作用,這真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把林肯帶到觀眾面前
為了把《林肯》那段美國歷史中最動盪的時代氣氛重現,史提芬史匹堡決心要創作出前所未有的視覺風格,於是找來合作多年、並憑《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及《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贏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的Janusz Kaminski擔任攝影師,全因對好友的影像極之信賴。Janusz形容今次任務份外艱巨,因為《林肯》著重的不單是畫面,還有那影響歷史的一言一句,因此帶出對話的臨場感與震撼力就成了最有難度的挑戰。「當我初看劇本時就想到了怎樣去將這些字句轉化成畫面,我與史匹堡都明白要將當中的劍拔弩張感覺呈現同時,也要把當中的美麗與高尚展示人前,如何讓語言及演員的演出成為中心,是我今次的任務重點。」
Janusz Kaminski希望透過視覺的質感及色調令觀眾回到那個年代,不但是感到充滿歷史感,而是要令觀眾感到自己身處歷史現場,監製Kathleen Kennedy說:「史匹堡與Janusz不斷討論《林肯》該用的色調與燈光,他們不想要簡單的黑白片或是棕褐色調,反而是想要在極高飽和度色彩中呈現那種黑白感覺。此外,由於電影中有超過145名對話中的演員,每個畫面都是一個場景,由角色帶引下進入故事的另一個節奏之中而要令人忘記攝影機的存在,這是史匹堡從未處理過的電影方式。」結果 Janusz用了很多自然照明所做出的光暗對比效果。「在1860年的林肯世界,只有油燈及氣燈,於是我們用了很多現場的光源,包括窗外的陽光、油燈的光線,去帶出那個時代感,當然也有用其他燈光作輔助,又有一些煙去增強電影的憂鬱古老感,因為那個時代人人吸煙斗,煙霧成為了一個印記。」
雖然史匹堡與Janusz參考了大量的歷史圖片及畫作,但到了拍攝現場還是取決於對畫面的本能反應去作出調節。其中一場戲講述林肯與尤利塞斯格蘭特將軍(Ulysses S. Grant)在走廊中,面對內戰死亡枕藉後的美國何去何從仍然茫無頭緒,但那一刻林肯站在晨光透射的窗前,了解到第十三修訂案剛把美國的奴隸制瓦解之後,那沉寂的爆炸力令人有窒息感覺。「史匹堡從不怕面對超強的影像,反而尤其喜歡用這些畫面去代替言語。」
另一場重頭戲必定是眾議院大辯論,Janusz直言畫面必須捕捉到激烈辯論的神緒,於是用上了一些很有創意的推軌拍攝手法盡量展現史匹堡那微細的視覺觸覺,監製Kathleen Kennedy說:「史匹堡想要帶一個在民主政府中工作的人其複雜性,所以不採用對接的剪接交代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對話,而是盡可能令觀眾感受到自己在現場觀看整場辯論,史匹堡認為這場政治大戰的波瀾壯濶是重要的場面,必須令觀眾印象難忘。」
重回歷史戰場
與史匹堡合作無間的美術總監Rick Carter為了呈現美國當時的悲慘環境,結果於當年的盟軍城市位於維珍尼亞州的里士滿,重建1865年的華盛頓。「今次的挑戰在於電影十分龐大,也是十分吸引人的故事,幾乎是進入了林肯的世界,他的辦公室、起居室、經常走過的街,每一個地方都有極仔細的佈景細節,我希望以最富實感的場景去重要每一個真實時刻。」
Rick Carter最初找尋合適的地方拍片,幾乎走遍了內戰時期的重要戰役城市,田納西州及維珍尼亞州各個城鎮都去看看以感受當中的歷史氣息,最終選取了里士滿。「里士滿仍然保留很重的歷史氣息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同時間當地是歷史的現場,1800年代,該處是貴族城鎮,卻成為內戰時文化衝擊最大的地方,這個地方賦予林肯重大意義,因為這個地方令整個國家有了另一個面貌。」
找到了合適的場景之後,真正大挑戰的是重現那些歷史建設,Rick Carter其中一個最喜歡的佈景,正是林肯位於白宮的辦公室,他與製作團隊親自動手重現一些這個時代的手工細節。「我們認為把林肯的辦公室忠於歷史地重現最為重要,無論是戰爭地圖的擺位,枱面的信件以至牆上的掛畫及牆紙的花紋,所有東西都是以最真實的色彩與質感重建一次,當然佈景只是一個為故事服務的場景,但如能有真實感覺,自然能令觀眾更加確信自己已回到林肯的世界。」
1788年建成的列治文國會大樓,由開國元勳托馬斯•杰弗遜(Thomas Jefferson)親自設計,用作拍攝美國眾議院的激辯舞台,雖然那個會議室比華盛頓的實際會議室要小很多,但卻更能帶出《林肯》的那種緊密的壓迫感。
特技化妝鬼斧神工
金像化妝師Lois Burwell與史匹堡也是合作多年的老拍檔,她曾憑《雷霆救兵》獲奧斯卡最佳化妝提名,今次為了《林肯》,結果用了很長時間去研究林肯的歷史相片,在丹尼爾戴路易斯身上,花了不少精力去重現林肯的面貌。「在照片中大家不難發現內戰開始之後,林肯衰老得很快,所以我們也希望這些軌跡在丹尼爾的面上也能看到。」丹尼爾特別留了林肯的標誌式微曲頭髮及鬍子,再經過一些添加的暗影,已能重現林肯的外貌,不過說來輕鬆,丹尼爾仍然要用上75分鐘去化好這個妝。「化妝只是佔很少部份,能重現林肯的精神必須靠丹尼爾的演出,這才是真的團隊合作。」
除了林肯之外,大多演員都要戴上假髮去拍戲,Lois就特別造了很多假髮,其中湯美李鍾斯飾演的泰迪爾斯史蒂文斯,因其患病而秃了頭,他更因其假髮而聞名,Lois原本為湯美預備了光頭頭套,但他卻選擇剃光了頭去演出,再佩戴那著名的假髮。
台前幕後陣容
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飾林肯(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丹尼爾戴路易斯於1957年4月29日出生於英國倫敦巿,自小已對演戲深感興趣,主修戲劇的他畢業後主要作舞台劇演出,至80年代才開始踏足影壇,並憑同志作品《My Beautiful Laundrette》贏得影評人激讚,選戲極嚴的丹尼爾是方法演技的表表者,89年更憑扮演殘疾作家的勵志電影《無悔今生》(My Left Foot)首度贏得奧斯卡影帝的殊榮,同時登上人生事業的高峰,先後拍攝了《最後的摩根戰士》(The Last of the Mohicans)及《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等叫好叫座電影,並再憑《因父之名》提名影帝。
97年拍畢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電影《因愛之名》(The Boxer)後息影,終在02年為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執導的《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出關,即連環奪得演員公會、英國電影大獎等十多項最佳男主角獎,惜在奧斯卡及金球獎中飲恨。07年主演《黑金風雲》(There Will Be Blood)終為他贏來第二座奧斯卡影帝殊榮,更是史上首位非美裔的兩屆影帝得主。09年又破天荒演出歌舞片《華麗后台》(Nine),同樣贏得影評人讚賞。
莎莉菲(Sally Field)飾演林肯夫人
先後憑79年的《諾瑪蕾》(NORMA RAE)及84年作品《我心深處》(Places in the Heart)兩奪奧斯卡影后的莎莉菲,同時憑《諾瑪蕾》贏得康城影后的殊榮,她的演技早已無容置疑,演藝生涯中曾多次獲金球獎名,包括《追追追》(Smokey and the Bandit)、《疑犯》(Absence of Malice)、《戀愛季節》(Kiss Me Goodbye)、《常伴我左右》(Steel Magnolias)及《阿甘正傳》(Forrest Gump),去年演出《蜘蛛俠:驚世現新》扮演瑪莉嬸嬸同樣叫人難忘。1964年開始入行的莎莉菲,67年已在電影圈獨當一面,更憑劇集《小女十六變》(Sybil)贏得艾美獎,長篇連續劇《兄弟姊妹》(Brothers & Sisters)為她帶來演員公會、艾美獎及兩次金球獎的提名。
96年莎莉菲開始進軍幕後,首次擔任電視電影《The Christmas Tree》的編劇,其後又執導短篇劇《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至00年首次執導長片《美麗的抉擇》(Beautiful),更邀得美莉哉花(Minnie Driver)主演。
大衛史卓恩(David Strathairn)飾演國務卿威廉舒韋德憑佐治古尼(George Clooney)執導的電影《各位觀眾,晚安》(Good Night, and Good Luck)成為威尼斯影帝的大衛史卓恩,同時憑該片獲奧斯卡、金球獎、演員公會、英國電影大獎及獨立精神奬最佳男主角提名。11年憑電視劇《Temple Grandin》獲艾美獎最佳男配角的大衛,堪稱影圈的綠葉王,較為熟悉的作品包括於《叛諜追擊:最後通牒》(The Bourne Ultimatum)飾演CIA主管又於《狂野之河》(The River Wild)飾演梅麗史翠普( Meryl Streep)的丈夫,以及在《糖衣陷阱》(The Firm)飾演湯告魯斯(Tom Cruise)的老闆。
祖瑟夫哥頓利域(Joseph Gordon-Levitt)飾羅拔林肯(Robert Lincoln)憑愛情小品《心跳(500)天》((500) Days of Summer)一舉成名的影壇上位新星祖瑟夫哥頓利域,憑該片首獲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並連奪People Choice及Teen Choice大獎影帝殊榮。於《潛行凶間》(Inception)一躍而成億萬票房巨星之一,其後於《蝙蝠俠:夜神起義》(The Dark Knight Rises)飾演協助蝙蝠俠重新振作的警探,更令其人氣急升。早前主演《時凶獵殺》(Looper)殿定他動作影星的地位。祖瑟夫現正籌備首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Don Jon's Addiction》,更邀得施嘉莉祖安遜(Scarlett Johansson)及茱莉安摩亞(Julianne Moore)合作。
童星出身的祖瑟夫,不僅演出動作片,去年主演的《風雨同路兩支公》(50/50)就飾演癌症病人,並憑此片獲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09年於《義勇群英之毒蛇風暴》(G.I. Joe: The Rise of Cobra)更演出奸角,並獲Teen Choice Award最佳奸角提名。
湯美李鍾斯 飾 泰迪爾斯史蒂文斯(Thaddeus Stevens)荷李活影壇長青樹男星湯美李鍾斯憑93年《亡命天涯》(The Fugitive)獲奧斯卡、金球獎最佳男配角,更殿定了他硬漢男星的地位。他演出的軍官、警員及冷面特工等角色多不勝數,近年更憑《黑超特警組》(Men in Black)系列殺入科幻喜劇片種,早前又與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於《愛情回春》(Love Hope)合作,演活了婚姻陷入僵局的夫妻。其他經典演出還包括《新蝙蝠俠:不敗之謎》(Batman Forever)扮演雙面人,以及《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2百萬奪命奇案》(No Country for Old Men)等。
早於1970年躋身影壇的湯美李鍾斯,首部擔正作品是《愛的故事》(Love Story)已技驚四座,但一直被忽視,直至80年才首次憑《春風得意上雲霄》(Coal Miner’s Daughter)首獲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82年終於憑短篇電視劇《The Executioner's Song》獲艾美獎最佳男主角獎,91年演出奧利華史東(Oliver Stone)執導的《JFK驚天大刺殺》(JFK)則首度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95年演而優則導,擔任電視劇《The Good Old Boys》的導演,至05年憑自導自演的《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榮登康城影帝,來年也準備自編自導自演新片《The Houseman》。
導演 史提芬史匹堡
荷李活影壇最舉足輕重的導演之一的史提芬史匹堡,曾六度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結果憑兩部二戰電影《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兩度奪魁,《舒特拉的名單》更於93年同時贏得最佳電影的殊榮。創作出《大白鯊》(Jaws)、《奪寶奇兵》(Indiana Jones)及《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等賣座電影系列的史提芬史匹堡,早於1968年已開始入行,作品不計其數,獲奧斯卡提名的電影就包括《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奪寶奇兵》( Raiders of the Lost Ark)、《ET外星人》( E.T. the Extra-Terrestrial)、《紫色》(The Color Purple)、《慕尼黑》(Munich)及《雷霆戰駒》(War Horse),去年他首次執導動畫片《丁丁歷險記3D》(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Secret of the Unicorn)更贏得金球獎最佳動畫。
1994年創辦夢工場電影公司,史匹堡除親自執導電影之外也開始多作監製工作,去年就監製了賣座作品《變形金剛:黑月降臨》(Transformers 3 : Dark of the Moon)及《S8驚世檔案》(Super8),而他在夢工場旗下執導的電影就包括《強戰世界》(War of the Worlds)、《未來報告》(Minority Report)、《捉智雙雄》(Catch Me If You Can)及《A.I.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史匹堡更已落實明年開拍另一部講述機械人的電影《Robopocalypse》。
史匹堡的影響力並不只限於電影界,他監製的電視劇《ER》就贏得多項艾美獎及金球獎,01年他與湯漢斯(Tom Hanks)聯合監製的《雷霆傘兵》(Band of Brothers)就成為金球獎及艾美獎最佳短篇劇,二人10年再度監製的《雷霆戰海》(The Pacific)更贏得八項艾美獎。
2013.2.21 熱血震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