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追星少女》SEPIDEH 紀錄追星少女衝破社會、家庭樊籬的逐夢人生


《追星少女》SEPIDEH
丹麥女導演 貝莉麥德森 Berit Madsen 伊朗追蹤四年
紀錄追星少女衝破社會、家庭樊籬的逐夢人生
入圍 辛丹斯電影節 國際紀錄片競賽單元及
IDFA 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紀錄長片及DOCU競賽單元
故事大綱
伊朗少女施比黛是天文狂迷。為了觀星,她不惜瞞著媽媽夜復夜摸黑偷跑到荒山
野嶺。施比黛夢想做太空人,媽媽卻出盡法寶要她腳踏實地,耕田養家做長輩心
中的聽話乖女。她百折不撓追星逐夢,卻被親人潑盡冷水。面對伊朗的傳統保守
價值,施比黛的夢想離經叛道,升讀大學機會岌岌可危,她的堅持甚至可能為她
帶來毀滅性後果!一天,她驚喜收到來自地球彼端的鼓勵,令她的信念更堅定不
移。丹麥新銳女導貝莉麥德森追蹤施比黛四年,直擊一個女孩如何衝擊保守社會
樊籬,闖開夢想小宇宙的歷程。本片入圍辛丹斯電影節國際紀錄片競賽單元。
導演 Director : 貝莉麥德森 Berit Madsen
演員 Cast : 施比黛 Sepideh Hooshyar
片長 Duration : 88 mins
級數 Category : I
語言 Language : 波斯語 Persian (中英文字幕Chinese & English subtitles)
上映日期 : 25-9-2014
發行 Distributor : 安樂影片 Edko Films Ltd

導演的話
對我而言,這部電影的基調是普世都接受的。一位少女站在小孩和大人之間的十字路口,同時嘗試突破傳統,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路向。然而,施比黛 (Sepideh) 之所以特別而且吸引我拍這個故事的原因是,她的舉動和遭遇到的阻力,反映伊朗年輕人和社會之間的根本衝突,這些衝突是日常生活極常見的、易引起共鳴的。很大程度上,施比黛的母親和叔伯象徵著控制年輕人欲望、決定他們生活模式的制度。電影再現了伊朗的實際狀況,那位叔伯正是最恰當的代表,提醒我們在伊朗社會,哪怕只是小小的錯誤,都有機會導致毀滅性的後果。
身在束縛重重的保守社會,自由並不是理所當然,對抗它需要龐大勇氣和意志,施比黛則是最好例證。她對星空、宇宙永無止境的熱愛貫穿整部電影,而她採取的行動說明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勇氣可嘉,但同時可能會傷害摯愛。
《追星少女》講述一個年輕女子敢於追夢,直面失去,然後從與理想相違背的環境中解脫出來。現實與夢之間的衝突將演變得怎樣?
導演絮語
我第一次見施比黛時,身板小小的她艱難地搬動着一個大如怪物的天文望遠鏡。她渾身散發近乎瘋狂的堅定意志。我感覺到在她心裡有某些東西燃燒著,讓我必須進一步發掘。
我發現「施比黛」一詞在波斯語有【破曉】之意,指清晨裡第一道曙光。這部電影不但刻畫這位少女,也從全新角度看伊朗。在這意思上,她的名字是全片的隱喻。
如果你想試探、驗證一個伊朗年輕人的底線,你要夠聰明、夠小心不要走得太遠而施比黛正能夠在這刀刃上取得平衡。她很聰明,知道怎樣遊走在灰色地帶。她出外的那些夜晚,讓她走入了安坐家中永無機會企及的廣闊世界。觀星讓她擁有更大才能,無數危險黑夜也讓她保持年輕衝勁,衝破家的四道牆。伊朗年輕人正在追求不同於父母輩的人生。他們吶喊着,要成為大世界的一分子,要留下存在的印記。因此與上一代決裂幾乎是必然的事。
導演訪問
《追星少女》是你第一部電影嗎?
我在丹麥、尼泊爾、尼日爾等地拍過電影,《追星少女》是我第一部紀綠長片。
為什麼你會拍電影?
製作紀錄片對我來說,是特獨而好玩刺激的探索工具,讓人走進未知的現實世界。更重要的是,它能讓我深刻反思。紀錄片吸引我的地方在於,我能夠從中明白人生是多麼複雜,並進入一個我毫無方向的主題當中。對比訪談形式,我更愛站在觀察者的角度拍攝,因為藉此我可以任由現實引領我到無法預視的方向。
我傾向相信,開放式結局配合藝術拍攝風格,我們可以製作出一部震撼、且富娛樂性的紀錄片,同時擴闊我們對社會周遭事物的視野。紀錄片是溝通的最好渠道,特別是跨過由偏見造成的隔閡。
你怎樣找到施比黛,她的故事有什麼重要性?
她的故事為我帶來一種騷動,刺激我去開拍《追星少女》。我的丈夫是伊朗人,雖然我對伊朗有一定熟悉,但非常驚訝,在法爾斯省Sa’adat Shahr 村內竟然有位土生土長的物理教師多年以來,一直籌備建天文台;仍有不少男生、女生半夜獨自出門觀星。這些離我們對伊朗的一般印象非常遙遠。
這部電影關於什麼的呢?
《追星少女》圍繞伊朗少女施比黛,她僅僅靠業餘天文望遠鏡,加上無比的堅執和勇氣,讓她的天文學家夢逐漸成真。我第一次遇到施比黛,她跟我說自己對父親許下的承諾──要在天文學界有所成就,讓他以她為榮。施比黛又告訴我,她一直以來怎樣積極寫信給愛因斯坦,而他離經叛道的思維怎樣影響她,讓她勇於對抗周圍的鉗制。她的舉動非常打動我,讓我有很強衝動要拍這部電影。我一定要追尋施比黛的故事,引領我到伊朗的另一方。這個故事不是講述女性受壓迫,而是伊朗的轉變。影片中施比黛被叔父警告如果她行差踏錯就殺她時,她毫不畏縮地說:「陸續會有人步我後塵,並非只得我一人!」我用了四年時間貼身追蹤她,由2009年拍攝研究用途的片花,到2013年1月最後一場,施比黛改寫了這部電影,將主題轉為關於希望、夢想的力量和我們怎樣改變自己的命運。
你下一個計劃是什麼?
我正在拍攝一部發生在黎巴嫩貝魯特的紀錄片,暫時命名為《Beirut Baby》。我們經常聽到在中東男性佔霸權,女性受迫害,但甚少關注阿拉伯男性一生中的願望。這個狀況觸動了我。就像《追星少女》以一位伊朗少女的角度呈現女性遭壓制的另一面;在接下來的作品,我將追尋一群男性和他們令人難解的夢想:因為他們所渴望的是在瘋狂的中東城市找到愛,但在那裡你永遠無法預料明天。這將會是部溫馨而幽默的電影。
 
導演簡介 : 貝莉麥德森 Berit Madsen
丹麥紀錄片導演及社會人類學家。麥德森畢業於由尚盧治 (Jean Rouch) 創立、以紀錄片課程著名的法國Les Ataliers Varan 電影學院,後來又在Danish School of Media and Journalism進修,為Aarhus University民族誌學及社會人類學博士侯選人。
她曾到加勒比地區、尼泊爾、尼日爾及丹麥等地實地考察,並製作多部紀錄短片。
麥德森曾於丹麥、印度、塞爾維亞教授電影製作,自1991年加入Nordic Anthropological Film Association工作委員會,自2006年成為新加坡歷史悠久的南洋藝術學院副秘書長。
她的紀錄片經常被歸類為觀察型(observational),以攝錄機作為調查、探索工具,近期作品有丹麥國家博物館的《The Artist From Sharjah》(2010) 及巴林國家博物館的《Flint Man》 (2010)。
《追星少女》是麥德森首部紀錄長片,隨即入選辛丹斯電影節國際紀錄片競賽單元及IDFA 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紀錄長片及DOCU競賽單元。
 
Awards
英國雪菲爾紀錄片影展青年評審獎提名
Nominee of Sheffield Youth Jury Award 2014
貝爾法斯特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Maysles Brothers Documentary Award at Belfast Film Festival 2014
丹麥奧斯卡羅拔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Nominee of Best Documentary at Robert Festival 2014
丹麥影評人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Nominee of Best Documentary at Bodil Awards 2014
哥德堡電影節最佳北歐紀錄片提名
Nominee of Dragon Award for Best Nordic Documentary at Göteborg Film Festival 2014
Official Selection and Competition
辛丹斯電影節國際紀錄片競賽單元
Sundance Film Festival (World Cinema Documentary Competition)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紀錄長片及DOCU競賽單元
IDFA (The Competition for Feature-Length Documentary and The DOCU Competition)
紐約人權觀察電影節 Human Rights Watch Film Festival
悉尼電影節 Sydney Film Festival
 ...等10+影展參展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