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紅酒瘋Red Obsession 金像影帝 羅素高爾 Russell Crowe 醇厚發聲 榮獲 澳洲電影電視藝術學院國際獎最佳紀錄片、紀錄片導演

 
紅酒瘋Red Obsession
金像影帝 羅素高爾 Russell Crowe 醇厚發聲 細訴「紅色黄金」之美
榮獲 澳洲電影電視藝術學院國際獎最佳紀錄片、紀錄片導演
參展 柏林影展「美食電影」單元 美國翠貝卡電影節
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悉尼電影節
一桶紅酒一桶金 見證14億中國舌尖如何點滴成金!!
7.17 紅潮風暴
故事大綱
美酒不僅能滿足味蕾,更象徵品味、財富、階級。一眾法國波爾多頂級酒莊莊主與世界知名
的品酒專家細數紅酒因緣。全球經濟浪潮起伏無常,紅酒命運顛簸未定,誰料到中國竟是酒
價狂飆的元凶?內地富豪紅酒瘋勢不可擋,性玩具大亨家中竟四圍放滿一瓶瓶價值連城的紅
酒,百年老酒莊各出奇招應付需求,連Lafite酒樽都印上「八」字來討好。紅色欲望洶湧,中
國人狂掃美酒之餘,更開始自製佳釀。法國人的驕傲,將何去何從?本片由《帝國驕雄》金
像影帝羅素高爾旁述,並入圍柏林影展「美食電影」單元。.
導演 Director: 大衛魯殊David Roach、和域羅斯Warwick Ross
演員 Cast : 《帝國驕雄》金像影帝羅素高爾 Russell Crowe (旁白 Narrator)
片長 Duration : 75 分鐘/ mins
級數 Category : I
語言 Language : 英語 English、普通話 Putonghua (中英文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上映日期 Opening on : 2014-7-17
上映戲院 Cinema Line-up :PALACE ifc, 百老匯電影中心 Broadway Cinematheque
發行公司 Distributor : 安樂影片有限公司 Edko Films Ltd.
"...令人陶醉,引人入勝,必看"
“...Intoxicating.Fascinating. A must-see.” ~ NYC Movie Guru
"...情節緊扣,一步也不能走開"
“...Grabbed me and never let me go.” ~ Steve Kopia
"...懸疑片般刺激,喜劇般富娛樂性,畫面絕色"
“...Exciting as a thriller, entertaining as a comedy visually stunning.” ~ Sueddeutsche Zeitung –
Berlin
"...型格、時尚、風趣...完全令人著迷"
“...Smart, stylish and witty...completely engaging.” ~ J B Spins
 
《紅酒瘋》背後
2011年,電影製作者兼酒農和域羅斯Warwick Ross在一班由悉尼飛往倫敦的航機中,與葡萄酒大師(Master of Wine)Andrew Caillard相遇,紀錄片《紅酒瘋》就此而生。
正當傳説中的波爾多酒莊還瀰漫着歡欣和奢華的氛圍,東方巨龍甦醒了。香港撤除了酒稅,驅使波爾多紅酒的價格與罕有性起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收藏家從此壟斷倫敦、紐約、香港的拍賣會,酒價幾乎每周都創新高, 歐美許多老主顧瞬間都被迫打退堂鼓。龐大新興市場令收入水漲船高,看來波爾多正處於四百年來的高峰。
眾所周知,2009年是近年最好的紅酒年份,但當時證據顯示,2010年份酒有望超越2009年,成為「百年絕佳年份酒」,連續兩年出產近乎完美的紅酒簡直前所未見。再加上現在新興市場的加入、全球經濟陷入危機和歐洲部份國家欠下重重債務,真是什麽都有可能!Andrew Caillard認為這部電影不單要拍,還要立即開拍。所以,我們趁展銷新酒的葡萄酒期貨(En Primeur,俗稱酒花)活動舉行時,到波爾多開始拍攝。
享負盛名的Andrew Caillard為我們開路,讓我們巡迴於波爾多的頂級酒莊拍攝,順利得可說是前無古人。我們訪問了許多國際知名酒莊的負責人,包括拉菲(Ch Lafite)的Charles Chevalier、帕瑪(Ch Palmer)的Thomas Duroux、愛士圖爾(Ch Chateau Cos D'estournel)的Jean Guillaume Prats、Ch Hosanna & Cu Petrus的Christian Mouiex和Ch Margux的Paul Pontallier。為了得到專業意見,我們又採訪了酒評人和品酒作家,包括世界著名的愛酒之人帕金森爵士(Sir Michael Parkinson),以及導演兼Inglenook Winery莊主Francis Ford Coppola。
當我們逐步瞭解波爾多的故事,便發現了一個怪現象。波爾多頂級紅酒的投資價值比黃金和股票還要高,這些酒已經貴到連收藏家都不捨得喝,從未開過瓶的拉菲、瑪歌都變成金條,投資者買來等升值,在不斷的轉買和轉賣間賺錢。所以製作隊特別到倫敦訪問葡萄酒市場的大玩家,如酒商Bordeaux Index的Gary Boom和Berry Bros and Rudd的Simon Staples。如果《紅酒瘋》要弄清楚這場世界葡萄酒大動盪,攝製隊一定要到中國走一趟。接着的12個月,攝製隊穿梭於香港、北京、上海,訪問了無數酒評人和中國研究員,如亞洲首位葡萄酒大師李志延、佳士得拍賣行中國區酒部主管譚業明、酒評人莊布忠和趙鳳儀等。攝製隊還追蹤本身是性玩具大亨的億萬紅酒收藏家曾烱堅、塑膠玩具廠老闆湯格致,以及通靈珠寶總裁沈東軍。另外,鑒於多方指出因爲新興市場的加入,未來廿年内葡萄酒將供不應求,導致中國亦開發了葡萄種植場;攝製隊於是走訪偏僻的中國西北邊:山東煙台、寧夏、新疆...等葡萄酒產區。
和域羅斯(Warwick Ross)認為,如果當初延遲開拍,就會捕捉不到今次的觀點、熱誠和氣
氛。他更說:「我們及時抓住歷史性震撼的一刻!」
導演的話--和域羅斯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在香港出生,見證著香港的轉變。大量中共新移民來港,少不免導致政治系統的變化,特別是中國政府加強管治九七回歸後的香港。總言之,一直以來中國都深深吸引著我。加上作為澳洲的酒農,我熱愛紅酒,所以當有機會將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主題結合,拍成一部有關波爾多紅酒如何令中國瘋狂的紀錄片時,我沒有拒絕的理由。
2010年我和友人兼葡萄酒大師Andrew Caillard乘搭同一班機由悉尼飛往倫敦。數小時航程中,他告訴我波爾多過去兩年因中國需求而酒價飆升,我對這狀況越來越感興趣。在全球金融危機下,英美購買力大降,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我開始疑問:當全球最愛灑錢買奢侈品的中國富豪都轉向投資稀有而產量又固定的產品時,市場會變得怎樣?我的研究得出了驚人發現,很多佳釀已升至天價,甚至被當作黃金石油般買賣。這些買家看中的是可觀收益,而不是酒本身。例如波爾多紅酒股已跑贏道瓊斯(Dow Jones)、富時(FTSE)等全球領先指數。更誇張的是,2011年初,波爾多2010年份酒已被吹捧為「百年絕佳年份酒」,中國富商皆為奪得美酒而不惜一切,想必會掀起紅酒界風暴。
《紅酒瘋》用美酒作為透視鏡,反映出全球經濟在起伏間,主導權已漸漸由西方轉移至東方。
導演訪問
作為澳洲導演,你怎會構思一部電影,探討法國釀酒區和中國之間的關係?
《紅酒瘋》是如何開始?
是在一班由悉尼飛往倫敦的飛機上開始的。我碰巧與品酒大師Andrew Caillard坐上同一班機,然後打開了話匣子。他知道我既做電影也釀酒,我同樣知道他是品酒大師(世上的品酒大師比太空人還少!)。他問我有否想過做一部關於紅酒的電影,老實說我沒有。但經過數小時,Andrew不斷講述關於他最熟識的波爾多,包括近兩年因爲中國的需求讓波爾多紅酒的價錢翻倍的現況,讓我開始感興趣。事實上,美國和英國買家因金融危機而減少購買罕有矜貴的葡萄酒,反而中國經濟騰飛,百萬富豪的人數急速上升。我在想,若果所有喜歡買奢侈品的人全都轉買稀有限量的產品,會有什麽後果呢?再加上構思時的下一年——2010年,是被視爲這世紀最有價值的葡萄酒年份,最終必釀成葡萄酒界的風暴!
進入波爾多的酒莊拍攝,訪問酒莊莊主、經理,你有遇到困難嗎?
Andrew在波爾多的人脈很廣,因為品酒大師就是葡萄酒界權威!在波爾多,他們簡直是上賓。Andrew多年來活躍於當地,過往來拍紀錄片的人令當地人很有戒備心,但基於對Andrew的信任,酒莊為我們打開大門。拍紀錄片往往耗上一段長時間,我們也不例外(前後
拍了超過12個月),信任亦隨之累積。
這部作品記錄了波爾多兩年間的轉變,你在今次製作共花了多少時間呢?
飛機上與Andrew對話後,我致電給多年創作夥伴David,之後我們三人邊喝咖啡邊計劃下一步我向Andrew解釋,我們需要6個月的時間收集資料、準備預算和籌集資金。這時Andrew給我們了深水炸彈,說拍攝必定要在4個星期後開始!因為每年4月初,所有波爾多酒莊會發佈之前一年收成的新酒,更會邀請一眾酒評人、品酒作家和酒商當場品酒。加上一早聽聞2010年是本世紀最好的葡萄酒年份,我們萬萬不可錯過波爾多的重要一刻。所以3星期後我們搭上了飛機,由2011年4月的葡萄酒期貨活動開始拍攝,之後分別在6月和9月回去拍夏天和2011年份酒的收成,最後在2012年4月拍攝酒花買賣,總結成一個週期。
你和葡萄酒有什麼關係?你是收藏家、品酒師、酒鬼嗎?
我(和域羅斯)本身是酒農,因此對於種葡萄和造酒的程序算熟識,因而對波爾多的酒農有某程度上的理解。同時我喜歡美酒,在世上最棒的幾間酒莊花了12個月,
喝盡的好酒真令我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你與幾位國際酒壇大人物合作,如Robert Parker、Francis Ford Coppola。整個過程中有遇
到什麽事讓你最深刻呢?
我會分開回答你這個問題。作為電影製作人,跟Francis Ford Coppola開會、做訪問和分享自己對電影的想法,是個難忘的經驗,因爲我倆同樣會拍電影和釀葡萄酒。我也不清楚這兩件事怎樣並行得如此自然,但當他分析兩者的相似性時,我有很深的共鳴。
Oz Clarke是另一位非常有趣的被訪者,他的直率、洞察力和娓娓道來的趣聞軼事(他曾是舞
臺劇演員)全是寶藏!
來自Chateau Petrus的Christian Moueix則是82位受訪者之中最懂哲理的。他有着親和的魅力,同時是藝術愛好者和詩人。他把酒形容為「tweet」,可以傳送到全世界,我們全都非常贊同這個比喻。他坦率分析波爾多的傲慢,使我們得出了結論。
羅素高爾(Russell Crowe)當電影旁白,他是如何參與《紅酒瘋》?
羅素高爾是我們監製的朋友,而且也愛葡萄酒!他馬上被這電影的主題吸引——波爾多與中國。最大的挑戰是要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因為他當時正在紐約拍《挪亞:滅世啟示》,又要為《孤星淚》做後期製作。後來他因為超級龍捲風而無法繼續拍戲,正好有時間為我們錄音。
《紅酒瘋》帶領觀眾由波爾多出發到中國,讓我們發現了鮮爲人知的中國葡萄酒世界,認識
當地的葡萄酒愛好者、收藏家和出産者。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經歷嗎?
我們非常幸運,可以到訪聞所未聞、難以進入的地區。中國最有名氣的葡萄酒製造商兼北京農學院講師李德美提議我們跟他一起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到古時的絲綢之路,因為中國政府正在那裡種植過千頃的葡萄。
引人入勝的沙漠、駱駝列隊、傳統的回教社區讓我們想起《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所有導演的共同夢想。
要訪問中國身家過億的紅酒收藏家是很困難的,因為中國最富有的那一撮人通常很神秘,更不用説需要面對外國人。我們要花很多個月讓中介人解釋我們的目的,贏取信任,才能讓他們接受拍攝。不過一旦取得信任,便很少遇到麻煩,他們甚至在採訪後請我們喝波爾多頂級美酒呢。
中國龐大購買力迅速領導葡萄酒界,某程度地反映了經濟模式的變化。
酒由以前作為一個傳統或藝術對比現在作爲一個商品,帶來什麼影響呢?
這是我們製作《紅酒瘋》時反覆思考的問題。當產品最終只被視作商品,便會失去其中的靈魂。我們發現越珍貴的酒,越容易淪為商品,吸引利慾薰心的買家、賣家。有些人甚至會花百萬買瓶酒,然後放在倉庫封塵,或者等待變賣賺錢的時機。這瓶酒從未開封,甚至有時主人連看也沒看過。酒成為一盤只為賺錢的生意,葡萄酒美學和人類對它的熱衷會漸漸不翼而飛。這趨勢由幾年前波爾多紅酒價飆升時開始,佳釀只成為投資者的囊中物,中國過往三四年的影響只不過是催化劑。諷刺的是,西方投資者將葡萄酒當作買賣,反而中國人真的會拿來喝、送禮或宴客以顯地位。在這情況下,我們可以說中國人比西方投資者對酒更有熱誠,更懂它的藝術。
你一定跟很多波爾多和中國的愛酒之人嚐過美酒,他們對酒的品味、體驗、「感受」有明顯
不同嗎?
對,有明顯分別。歐洲和美國人有逾幾百年的葡萄酒經驗,但中國人其實還是紅酒文化的初哥。一開始,中國人會在拉菲(Chateau Lafite)紅酒裡加可樂,因為這純紅酒的口味對他們來説太陌生。直至現在他們才真正欣賞紅酒,更經常有中國旅行團遠赴波爾多認識酒和不同釀酒方法。中國人找到了一個關鍵,其實品酒和品茗都有單寧(tannin)的魔法在其中。
《紅酒瘋》提供了一個平衡視野,分析波爾多 / 中國現象,聲音時而正面,時而批判。當你現在對兩地狀況瞭如指掌,你怎樣看葡萄酒的未來──在中國和波爾多?
當中國人越來越瞭解葡萄酒,不單止波爾多,其他地區如勃根地(Burgundy)、隆河(Rhone),更別說意大利、西班牙、南美等地,都感受到這股中國浪潮。現時估計,二三十年間,全球生產的葡萄酒都不能夠滿足中國市場。從中國政府開發萬頃土地來釀酒,就能印證這一點,因為他們嘗試應付未來需求。
波爾多的命運經常受全球經濟市場影響,它的產量有限,在中國追捧下,頂級美酒的酒價亦只會繼續上升。
導演簡介
和域羅斯 Warwick Ross
1955年生於香港,1965年移居澳洲。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南加洲大學修讀電影,憑《藍色珊瑚礁》(The Blue Lagoon)踏入電影界,後來參與製作過幾部澳洲電影,如珍美李寇蒂斯(Jamie Lee Curtis)主演的《嫁禍》(Roadgames)。1988年曾跟大衛魯殊製作《我愛癲博士》(Young Einstein),此片是當時澳洲華納兄弟發行的電影中最成功之作。兩人合作的電影還有《Reckless Kelly》、《Mr. Accident》,以及最近的《The Untitled Bulgarian Project》。
和域羅斯另一個身份是酒農,他在澳洲釀酒廠出產的葡萄酒,曾獲當地及國際大獎。
大衛魯殊 David Roach
知名電影導演、編劇及製作人,他編寫有關一次大戰的《Beneath Hill 60》榮獲澳洲電影學院獎12項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原創劇本,並在漢普頓國際電影節榮獲史隆基金會獎等國際大獎。他曾與和域羅斯合作拍攝盛極一時的《我愛癲博士》、《Reckless Kelly》、《Mr. Accident》。大衛魯殊曾編寫及製作ABC / BBC記錄片《Singer: A Dangerous Mind》,講敘備受爭議的哲學家辛格(Peter Singer)。他參與編導的《Writer's on Writing》亦在澳洲ATOM頒獎禮中獲獎。
 
 


http://youtu.be/DakuXUOCWS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