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
第二屆「香港文化節」呈獻
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
第二屆「香港文化節」重點節目 - 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ICH Mart) 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為合作夥伴;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及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全力支持,於 10 月 1 日及 2 日假荃灣三棟屋博物館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與。
「香港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 (ICH Mart) 旨在活化本土文化的同時邀請市民同樂。荃
灣三棟屋已被列為法定古蹟,現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置身其中,公眾除了可欣賞難得一
見的傳統木偶劇、香港傳統建築講座、客家功夫及舞麒麟表演外,更可以透過一系列的工作
坊、講座、及互動遊戲,全面了解各個主題的歷史及演變,加深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認識,以
新派的方式表達及傳承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市集將為期兩天舉行,三大不同主題包括:客家功夫及麒麟、香港傳統建築、傳統木偶。
節目內容如下:
「香港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
10 月 1 日,下午 2 時至 5 時
10 月 2 日,下午 2 時至 5 時
「香港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
開幕儀式
香港傳統建築講座
第二屆「客家麒麟及功夫文化耀香江」
- 功夫體驗
- 客家功夫表演
- 麒麟匯演
- 工作坊
- 攤位遊戲
提線木偶、掌中木偶,及皮影偶表演
海陸豐功夫表演
木偶工作坊
攤位遊戲
是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節目眾多,採用嘉年華會形式,設多個攤位,同時設立小
型舞台,全日精彩節目不斷。
10 月 1 日
第二屆「客家麒麟及功夫文化耀香江」
去年香港文化節與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首次合辦「客家麒麟及功夫文化耀香江」,
廣受市民歡迎。今年再接再厲,於荃灣三棟屋博物館舉行第二屆「客家麒麟及功夫
文化耀香江」,作為「香港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 (ICH Mart)的開幕活動,
向市民推廣香港獨特客家功夫及麒麟文化。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廣東文化的重要支流。三百年來,客
家人因逃避戰亂或其他原因,斷續的從他們的祖家粵東移民到香港。千百年來客居
異鄉,爲爭取土地和資源以確保生存而不斷與本地人發生爭鬥的歷史和生存狀態,
使客家人磨練出一種尚武、保守、排外的民族性。所以,客家的武藝在嶺南武術文
化中為最出衆、最注重實踐之一,同時亦是目前公認的中國南方最古老和最重要的
武術遺產之一。
是次「客家麒麟及功夫文化耀香江」邀請本港超過十個客家門派到場作功夫表演,
其中包括白眉派、龍形拳、東江周家螳螂拳、鐵牛螳螂、江西竹林寺螳螂等,向觀
眾展現客家功夫的不同派系。同時麒麟匯演將與功夫表演互相交替,配合故事示範
客家麒麟採青、拜祠堂及嫁娶。
同場亦有麒麟紮作體驗及攤位遊戲,觀眾可在觀賞客家功夫及麒麟表演之餘親身體
驗客家文化的精髓。
10 月 2 日
香港傳統建築講座 (下午二時至三時)
香港建築歷史主要分成三個時期,中國傳統建築時期、歐美建築時期及現代建築時期。開
埠之前,由於地緣關係,香港的建築特色與嶺南一帶的沒有分別,都是以傳統中式廟宇、
村屋、圍村為主。新安縣沿海一帶聚居了不少以捕魚為生的漁民和水上人,故今天香港建
有很多觀音廟、天后廟、侯王廟,用以保佑平安。
及後清代時期,大批潮州及客家人遷至新界等地,並建設了不少客家圍村及更樓,當中最
著名的圍村包括錦田吉慶、上水圍及新蒲崗衙前圍村等。
到了開埠初期,人們開始大量興建唐樓以解決居住問題,當中混合中式及西式建築風格,
其中以灣仔的藍屋最為著名。隨著香港人口不斷上升,唐樓在西環、銅鑼灣及九龍地區湧
現,直到政府推出公共房屋政策為止。
古建築是過往歷史文化發展的具體表現,是歷史的見證。香港的傳統建築正好反映了香港
早期居民在歷史的長河中默默耕耘,締造了今日香港的文化面貌。
是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舉辦相關講座,邀得前古蹟及文物保育委員會主席李仲明先生主
講,向公眾細說香港傳統建築的變遷以及其與歷史的關係。以上講座查詢或預約:非物質
文化遺產地脈協會 (852) 2559 9436。
木偶表演 (下午三時至四時)
中國的木偶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題材相當豐富,由神話故事到民間典故都可演化成為戲
目。舊時的木偶表演主要為雜技及說唱,及後受真人表演戲劇的影響,而逐漸演變為具故
事性的木偶戲。
上世紀 20 年代,由於當時大量廣東和福建木偶戲四出巡迴表演,偶戲因而流傳到香港。之
後由於香港社會急速轉變,大型民間活動如節慶和廟會逐漸減少,木偶戲班面臨生存困境。
現時香港的木偶劇團,表演一般分為提線木偶、皮影木偶及掌中木偶,多以每場 10 至 15
分鐘進行,並加入西方故事元素。
本港著名偶戲大師黃暉老師帶領的木偶戲團「中國偶戲在香港」將於非物質文化遺
產市集表演此三個類型的木偶戲,觀眾更可參加工作坊。
海陸豐功夫
是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將以海陸豐功夫作結,並介紹其中較為著名的蔡莫派武術。相傳,
蔡莫派源於福建少林,流傳於海陸豐、潮州等地區。蔡莫派形成的地區有多元的文化背景;
這充分反映在其變化多端的技術特征。蔡莫派除注重套路訓練,亦重視雙人對練,透過鍛
煉不同掌法、力度及馬步,提高練功者的靈敏度及勁度。此門派同時重視兵器的使用,其
中棍法最為享譽。
自創派以來,蔡莫派在香港及東南亞各地得以發揚推廣,目前由劉標師傅坐鎮,公開傳授
蔡莫派拳術。本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將邀請劉標師傅示範多種蔡莫派技藝,同場更會進
行海陸豐瑞麟表演,向觀眾介紹海陸豐功夫文化的精髓。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
地脈基金會為慈善團體,於 2009 年成立由趙式慶先生成立。地脈基金會致力於保
護中國文化和促進其傳承。2015 年 9 月及 10 月,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
遺產辦公室的支持下,啟動首屆「香港文化節」,提高公眾對保存當地文化的關注。
2016 年初易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
有關 Sidekick Project
中國偶戲在香港 由 Sidekick Project 及一班專業表演藝術者共同組織。Sidekick Project 是一
個本地非牟利藝術機構,旨在推動中國傳統偶戲藝術的保育和創新發展,同時亦通過研究
工作、合作項目、教育及外展計劃集合來自各範疇的本地藝術家。 該會致力培養新一代偶
戲技師,並定期邀請傳統中國偶戲師傅及專業戲劇導師舉辦工作坊,為新晉表演者提供指
導。此機構的另一目標是以融合傳統偶戲技巧、現代表演藝術以及多媒體科技的方式,持
續推動傳統中國偶戲在香港的發展。
有關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
雖然近代有很多學者對香港客家村落的祖籍源流、遷移路線、文化及方言作出不少
研究與探討,當中最知名者有羅香林教授。可惜對客家功夫及其相關文化如客家麒
麟等方面著墨不多,甚至被忽略。到了現在,很多客家功夫傳人年紀已漸老邁,由
於社會環境急劇變化,導致傳承方面面對種種困難,並且日趨嚴峻,有見及此,一
眾客家功夫携手成立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為保育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出點綿簿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