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錯地方睇唔到呢套戲。本來以為是母子戀,睇完youtube發現唔係小事,故事有故事,擺明玩你片。
睇完各影評更加想!!!!!!!!!
《偷戀隔籬媽》(In The House)《8美千嬌》《泳池情殺案》導演
法國鬼才「O先生」法蘭索瓦奧桑(Mr. François Ozon)最新搞作
12月27日 窺情無罪
影評激讚
電影《偷戀隔籬媽》除了在各大影展中大獲好評之外,更獲影評界及觀眾一致讚賞,於權威電影網站Rotten Tomato中,以91%高分成為觀眾最期待的電影之一,三名專業影評人更一致給予正面評分。
「劇本精彩絕妙,充滿力量的導技加一流演出,肯定是O先生最出色作品之一!」 HeyUGuys
「穿插於真實與幻想,揮灑自如地於片中不斷轉變手法與風格,鬼才導演生涯重點之作!」-The List
「劇本精彩絕妙,充滿力量的導技加一流演出,肯定是O先生最出色作品之一!」 HeyUGuys
「穿插於真實與幻想,揮灑自如地於片中不斷轉變手法與風格,鬼才導演生涯重點之作!」-The List
「O先生再證明其大師級功力,看《偷戀隔籬媽》,就像看到希治閣!」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近期幾部關於創作的電影,本片一枝獨秀,O先生明白講故事的魅力何在。」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鄭政恆
「導演手法幽默、流暢又引人入勝,人物心理描寫亦細緻入微。」 -《香港作家》總編輯 周蜜蜜
「導演是說故事的能手,是他至今最精彩的作品!」 - Men’s UNO吳家強
「就算沒有興趣了解文學,只想滿足偷窺的欲望,這部電影也是值得你入場一看。」 - 荷里活電影手冊 陳牛
「奧桑的敘事手法超越傳統寫實,結局更超乎想像,乃奧桑近年住作。」 - 蘋果日報蘋影話 黃國兆
「眼高而絕不手低之作,高難度的敘事手法,能以流暢的電影語言交代,加上黑色幽默, "like"!」 - Cosmopolitan Tsui Yi
「影片故事層次感很重,算是他近年的作品中, 最為精彩的一部。」 - 是日觀影 Alex Chung
「不管你是從事寫作的人,還是單純喜歡聽故事的人,法國電影《In the house》都會是你杯茶。看似輕鬆,卻有令人喘不過氣的劇力。」 - 作家 鄭梓靈
「電影成功引領觀眾穿梭於寫作虛構與現實生活之間,再赤裸裸地模糊了一切道德界線,毫無疑問屬驚喜之作。」- Zip Magazine
「奧桑招牌式的懸疑,還有文字的殺傷力,造就這齣不一樣的奇情電影。片中廣徵博引不同文學、藝術名作,跟戲中故事相呼應,更添趣味。」- 新假期影評人優記
「一場零冷場的「偷窺」!奧桑繼《泳池情殺案》,再度玩轉現實與虛構,今次更癲更過癮!」- 香港經濟日報
「穿插於真實與幻想,揮灑自如地於片中不斷轉變手法與風格,鬼才導演生涯重點之作!」-The List
「O先生再證明其大師級功力,看《偷戀隔籬媽》,就像看到希治閣!」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近期幾部關於創作的電影,本片一枝獨秀,O先生明白講故事的魅力何在。」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鄭政恆
「導演手法幽默、流暢又引人入勝,人物心理描寫亦細緻入微。」 -《香港作家》總編輯 周蜜蜜
「導演是說故事的能手,是他至今最精彩的作品!」 - Men’s UNO吳家強
「就算沒有興趣了解文學,只想滿足偷窺的欲望,這部電影也是值得你入場一看。」 - 荷里活電影手冊 陳牛
「奧桑的敘事手法超越傳統寫實,結局更超乎想像,乃奧桑近年住作。」 - 蘋果日報蘋影話 黃國兆
「眼高而絕不手低之作,高難度的敘事手法,能以流暢的電影語言交代,加上黑色幽默, "like"!」 - Cosmopolitan Tsui Yi
「影片故事層次感很重,算是他近年的作品中, 最為精彩的一部。」 - 是日觀影 Alex Chung
「不管你是從事寫作的人,還是單純喜歡聽故事的人,法國電影《In the house》都會是你杯茶。看似輕鬆,卻有令人喘不過氣的劇力。」 - 作家 鄭梓靈
「電影成功引領觀眾穿梭於寫作虛構與現實生活之間,再赤裸裸地模糊了一切道德界線,毫無疑問屬驚喜之作。」- Zip Magazine
「奧桑招牌式的懸疑,還有文字的殺傷力,造就這齣不一樣的奇情電影。片中廣徵博引不同文學、藝術名作,跟戲中故事相呼應,更添趣味。」- 新假期影評人優記
「一場零冷場的「偷窺」!奧桑繼《泳池情殺案》,再度玩轉現實與虛構,今次更癲更過癮!」- 香港經濟日報
憑《8美千嬌》(8 Femmes)、《泳池謀殺案》(Swimming Pool)等作品嚮譽全球的法國鬼才導演法蘭索瓦奧桑 (Francois Ozon),人稱O先生,他的全新作品《偷戀隔籬媽》改編自Juan Mayorga的西班牙舞台劇傑作《The Boy in the last Row》,故事聚焦創作與幻想的禁忌,更直插年青學生與家庭等敏感話題,今年在康城影展已經震驚世界,電影更成為多倫多電影節國際影評大獎得主,並於西班牙 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中贏得最佳影片的金貝殼獎及最佳劇本獎。
天才學生的驚世創作故事
故事講述高校文學老師Germain(Fabrice Luchini飾)要求學生寫一篇周記,結果天才横溢的16歲學生Claude(Ernst Umhauer飾)竟以自己潛入朋友家庭生活作為周記的題材,內容危險大膽,更談及戀上朋友的美麗媽媽Esther (Emmanuelle Seigner飾)!故事的結構及內容震撼Germain,他決定親自教導Claude寫作,希望能把這位天才培育成作家,以一圓自己的作家夢,可是在教導與創作的過程中,老師竟漸漸忘記了學生潛入朋友家庭的現實與虛構界線,Claude與Esther之微妙關係,令Germain看得不能自拔,更為此踏入了道德禁區。文學老師只顧從文章中找到了創作的激情,同時間卻陷入了不可控制的危機之中…
導演O先生直言被原作舞台劇的師生關係吸引,而決定親自改編劇本,他說:「師生是我們的根本,兩者的觀點會輪流展現,大多數時間學生會從老師身上學習,但我們都明白教學相長是怎樣一回事。故事在現實與寫作中來來往往,反映出創作及幻想的好玩地方,這些理論性問題,令整部舞台劇都變得很生活化。故事中兩位主角Germain及Claude的關係,正是任何創作工業所必需的伙伴關係,就像是作家與編輯、導演與監製,甚至是讀者與作家及觀眾與導演的關係。當我細閱這部戲劇時,我覺得可以透過這個故事間接地講述我的創作工作,電影院、靈感來源,甚麼是創作,怎樣做觀眾等等。」
音樂帶引觀眾入戲
為了令學生Claude創作小說的故事線更加清晰,O先生更再度與配樂大師 Philippe Rombi合作,為此創作了一段引人入性的弦樂音樂,每當Claude寫作時就會響起,成為一個串連,O先生說:「為了令人更想知道Claude下一步想寫甚麼,這段音樂貫穿整部電影,正如開拍《泳池情殺案》(Swimming Pool)前,我拿了劇本給配樂大師 Philippe Rombi,他就向我提議用音樂作輔助,這同時間啟發了我並引領我選擇導演的方向。」
《偷戀隔籬媽》由法國影帝Fabrice Luchini擔崗演出,法國影壇新星Ernst Umhauer演活16歲天才少年的邪惡與魅力,加上《別問我是誰》(The English Patient)奧斯卡提名女星姬絲汀史葛湯瑪士(Kristin Scott Thomas)以及《潛水鐘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法國名模艾曼妞薛納(Emmanuelle Seigner)的傾力演出,一次打破道德框框的觀影體驗。
天才學生的驚世創作故事
故事講述高校文學老師Germain(Fabrice Luchini飾)要求學生寫一篇周記,結果天才横溢的16歲學生Claude(Ernst Umhauer飾)竟以自己潛入朋友家庭生活作為周記的題材,內容危險大膽,更談及戀上朋友的美麗媽媽Esther (Emmanuelle Seigner飾)!故事的結構及內容震撼Germain,他決定親自教導Claude寫作,希望能把這位天才培育成作家,以一圓自己的作家夢,可是在教導與創作的過程中,老師竟漸漸忘記了學生潛入朋友家庭的現實與虛構界線,Claude與Esther之微妙關係,令Germain看得不能自拔,更為此踏入了道德禁區。文學老師只顧從文章中找到了創作的激情,同時間卻陷入了不可控制的危機之中…
導演O先生直言被原作舞台劇的師生關係吸引,而決定親自改編劇本,他說:「師生是我們的根本,兩者的觀點會輪流展現,大多數時間學生會從老師身上學習,但我們都明白教學相長是怎樣一回事。故事在現實與寫作中來來往往,反映出創作及幻想的好玩地方,這些理論性問題,令整部舞台劇都變得很生活化。故事中兩位主角Germain及Claude的關係,正是任何創作工業所必需的伙伴關係,就像是作家與編輯、導演與監製,甚至是讀者與作家及觀眾與導演的關係。當我細閱這部戲劇時,我覺得可以透過這個故事間接地講述我的創作工作,電影院、靈感來源,甚麼是創作,怎樣做觀眾等等。」
音樂帶引觀眾入戲
為了令學生Claude創作小說的故事線更加清晰,O先生更再度與配樂大師 Philippe Rombi合作,為此創作了一段引人入性的弦樂音樂,每當Claude寫作時就會響起,成為一個串連,O先生說:「為了令人更想知道Claude下一步想寫甚麼,這段音樂貫穿整部電影,正如開拍《泳池情殺案》(Swimming Pool)前,我拿了劇本給配樂大師 Philippe Rombi,他就向我提議用音樂作輔助,這同時間啟發了我並引領我選擇導演的方向。」
《偷戀隔籬媽》由法國影帝Fabrice Luchini擔崗演出,法國影壇新星Ernst Umhauer演活16歲天才少年的邪惡與魅力,加上《別問我是誰》(The English Patient)奧斯卡提名女星姬絲汀史葛湯瑪士(Kristin Scott Thomas)以及《潛水鐘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法國名模艾曼妞薛納(Emmanuelle Seigner)的傾力演出,一次打破道德框框的觀影體驗。
O先生訪問
問: 《In The House》的故事從Juan Mayorga的西班牙舞台劇《The Boy in the last Row》而來......
O先生: 當我看到那個舞台劇之後,就被那段師生關係吸引住,師生是我們的根本,兩者的觀點會輪流展現,大多數時間學生會從老師身上學習,但我們都明白教學相長是怎樣一回事。故事在現實與寫作中來來往往,反映出創作及幻想的好玩地方,這些理論性問題,令整部舞台劇都變得很生活化。故事中兩位主角Germain及Claude的關係,正是任何創作工業所必需的伙伴關係,就像是作家與編輯、導演與監製,甚至是讀者與作家及觀眾與導演的關係。當我細閱這部戲劇時,我覺得可以透過這個故事間接地講述我的創作工作,電影院、靈感來源,甚麼是創作,怎樣做觀眾等等。
問: 《In The House》的故事從Juan Mayorga的西班牙舞台劇《The Boy in the last Row》而來......
O先生: 當我看到那個舞台劇之後,就被那段師生關係吸引住,師生是我們的根本,兩者的觀點會輪流展現,大多數時間學生會從老師身上學習,但我們都明白教學相長是怎樣一回事。故事在現實與寫作中來來往往,反映出創作及幻想的好玩地方,這些理論性問題,令整部舞台劇都變得很生活化。故事中兩位主角Germain及Claude的關係,正是任何創作工業所必需的伙伴關係,就像是作家與編輯、導演與監製,甚至是讀者與作家及觀眾與導演的關係。當我細閱這部戲劇時,我覺得可以透過這個故事間接地講述我的創作工作,電影院、靈感來源,甚麼是創作,怎樣做觀眾等等。
問: 你是如何將這個劇轉化成電影的?
O先生: 那齣劇佔大部份是連續的對話,實際上沒有很多動件,甚至沒有甚麼場景,地點並不特殊或有獨特性,可以是任何地方:課室、美術館、住所、公園等等,我最先做的就是要為時間與空間創作一個框架,將故事按時間與地點分配妥當。然後我想將故事搬到英國,因為我可以即時幻想出學生穿上校服的模樣,不似法國學生可以穿便服。Germain將他的學生當做綿羊,全都是愚昧而沒有個性的一個集體,然後有一名學生站出來了,那個最後排的學生。不過將故事搬到英國的學校體制去上演,即表示有更多的改編工作以及試鏡過程。所以我將故事放到法國的一所試點學校,將校服帶回校園,這在法國也是很常見的。
我剔除了很多東西,也簡化了一些內容。在劇中,年輕的Rapha是一個很優秀的哲學學生,與Claude熱愛數學很不同。這兩人之間的對話在我想說明的故事中就變得太複雜、太理論性,因此可以刪去。故事中也有建立了很多對創意行為理解的相關理論,我只挑選能感動我的以及與故事有直接關係的保留下來。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表達Claude在寫作,我們首先嘗試由Germain去讀出來,讓觀眾從旁白中了解事情。由於從故事一開始就用上這些技巧,在後段就可以更快擺脫同一方式。然後第二個方法就是Claude自己的旁白,然後電影會越來越少旁白,取而代之是對話及影像,這畢竟是一部電影來的。
問: 我們對Germain的寫作課感到著迷,就正如對Claude的作品著迷一樣。強調虛構過程並未因此而減低觀影的樂趣,也沒有令觀眾難以投入故事。
O先生: 然而在那所大宅內發生的事,是如此不起眼,甚至有點沉悶,我曾經想過是否要加多一點戲劇效果在其中,導引向驚慄或是神秘故事的方向,令電影更加荷李活化。然後我意識到拍這部電影的真正挑戰是日常生活的夢想:是父親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對中國的憧憬;是兒子對籃球的夢以及遭到Claude的影響;母親的無聊生活與對室內裝飾的沉迷。我就是要將這些普通的內容拍得與別不同,從而令電影的張力提升。劇本的目的就是要鼓勵觀眾參與,去激發大家的想像力並投入到故事之中。每個部份都有一些缺少了的情節,隨著故事發展,創作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已再難分辨。剪接的工作至為重要,能將原有的組件變成故事的背景,令真實與虛構之後的界線更加模糊。
問: 你甚至走得更前,實際地將Germain介入到Claude的小說之中。
O先生: 這其實是參考自一些普遍的劇場技巧,英瑪褒曼(Ingmar Bergman)當年的《野草苺》(Wild Strawberries)就用得極有效果,活地阿倫(Woody Allen)也常常用這些招數。我不想用一些特別效果,我想Germain的指引是很實在的,於是我將Germain滲透到小說之中,成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因此當Claude與Esther接吻時,Germain會從茶水間走出來,因為這對他來說是極大的慾望,是他教導Claude要去受自己創作的角色,而Claude全盤接受了並真的去做,結果我們看到Germain不斷被自己的話語所束縛住。
O先生: 這其實是參考自一些普遍的劇場技巧,英瑪褒曼(Ingmar Bergman)當年的《野草苺》(Wild Strawberries)就用得極有效果,活地阿倫(Woody Allen)也常常用這些招數。我不想用一些特別效果,我想Germain的指引是很實在的,於是我將Germain滲透到小說之中,成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因此當Claude與Esther接吻時,Germain會從茶水間走出來,因為這對他來說是極大的慾望,是他教導Claude要去受自己創作的角色,而Claude全盤接受了並真的去做,結果我們看到Germain不斷被自己的話語所束縛住。
問: 當Claude最後叫Esther跟他一起出走,觀眾都在想究竟這是真的發生還是只是創作上的幻想。
O先生: 沒錯,尤其下一場戲我們就看到Claude起床,他可能只是發夢。Esther也說:『我們之間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最後真實與幻想合而為一,因為由此至終對我來說這些全都是真的,就算Rapha自殺也是真的,因為Claude想這事出現。我們要臣服於小說中而不要再問問題。
問: 那持續不斷的音樂最容易令觀眾投入其中。
O先生: 是,我想弦樂最能吸引住觀眾,那段在Claude寫作時不斷響起的音樂,成為一個串連,令人更想知道Claude下一步想寫甚麼,這段音樂貫穿整部電影,正如開拍《泳池情殺案》(Swimming Pool)前,我拿了劇本給配樂大師 Philippe Rombi,他就向我提議用音樂作輔助,這同時間啟發了我並引領我選擇導演的方向。
問: 這部電影明顥地是自然主義作品,但仍有很強的社會潛台詞在內,Claude相信是一個弱勢家庭中的小孩。
O先生: 原本在劇作中這個印象並不明顯,我們只知道Claude的父親是殘障的,他也沒有母親,但這些素材並未有發展下去,甚至沒有用上。所以我要為Claude設定一個社會意義,我們從一開始已大概估計到Claude與Rapha並不是來自同一階層,但直到最後才會發現Claude住在寒酸的郊區,證實了他出身卑微。在電影後部才以畫面揭開Claude的原型極為重要,觀眾自然會明白他最初如此渴望找尋一個完美家庭,全因他自己缺乏家庭溫暖的背景。
O先生: 是,我想弦樂最能吸引住觀眾,那段在Claude寫作時不斷響起的音樂,成為一個串連,令人更想知道Claude下一步想寫甚麼,這段音樂貫穿整部電影,正如開拍《泳池情殺案》(Swimming Pool)前,我拿了劇本給配樂大師 Philippe Rombi,他就向我提議用音樂作輔助,這同時間啟發了我並引領我選擇導演的方向。
問: 這部電影明顥地是自然主義作品,但仍有很強的社會潛台詞在內,Claude相信是一個弱勢家庭中的小孩。
O先生: 原本在劇作中這個印象並不明顯,我們只知道Claude的父親是殘障的,他也沒有母親,但這些素材並未有發展下去,甚至沒有用上。所以我要為Claude設定一個社會意義,我們從一開始已大概估計到Claude與Rapha並不是來自同一階層,但直到最後才會發現Claude住在寒酸的郊區,證實了他出身卑微。在電影後部才以畫面揭開Claude的原型極為重要,觀眾自然會明白他最初如此渴望找尋一個完美家庭,全因他自己缺乏家庭溫暖的背景。
問: 這部電影是否有一些你個人的投射?
O先生: 沒有,但我也有一些Claude與Germain這樣師生關係的經驗。那些能與我交流經驗的老師,對我來說意義極大,與他們一起從沒有令我有要服從的感覺。這些經驗大概在學習的後期,我已知道自己有志做一名電影工作者,那些教授包括Joseph Morder, Eric Rohmer 及Jean Douchet。他們提供我養份、鼓勵我並肯定我的一些直覺,有時是用精神上的支持。我都父母也是教師,我早已在孩童時期已第一手感受到那些周末的評級試卷、那些寵物學生、學習的壓力以及上層的指示,我早已熟知這些題目。我知道老師是怎樣去了解事物:那些戰鬥、耗盡心力甚至是一些無理的教育制度本身(例如紅筆會令學生感到壓力)這些無聊自律。
問: 另外一些老師與學生關係的潛規則,就是學生並不能超越老師。Claude喜歡Germain的書,兩人在最後更在公園的長凳上平起平坐。
O先生: 舞台劇不太相同,那個故事結尾於Rapha的大屋對面公園的長凳上,Germain明白到Claude已進入了他的生活甚至見過他的妻子。他掌摑了那個男孩子,並責罵他已走得太遠,並結束了二人的關係以保護自己及妻子。這個結局對我來說不夠真實,我覺得在電影中應該要有種天翻地覆地感覺。Claude的殘忍行為已經越軌,他與Jeanne有了真正的接觸,Germain的私人生活因Claude介入後已經遭到無可挽回的污染,仿如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的經典電影《定理》(Teorema)一樣。
問: 但與帕索里尼的角色不同,Claude並不是冰冷的機械,他最後也參與其中。
O先生: Claude相信自己可以滲透到這個家庭,並能從內部摧毀這個家庭。不過最後這個家庭的愛太強大,令Claude被摒棄在外。在我的大部份電影,我都在摧毀不同的家庭,但在這裡,家庭單位有其內向力令各人緊扣在一起並力抗外敵。這個家庭可以自給自足,他們不需要任何外人加入,這個結果同樣令我感到美又怪異。Claude的困境是既是旁白又是演員,他希望在故事中覓一席之地,為此更預計不到自己會與Esther相戀。一點一滴的失控,他的故事離他越來越遠,令他的幻想世界與現實開始混淆,也令他分裂成兩個人,成為其中一個角色。通過創作小說,他也引火自焚,最後Claude高呼:『我的老師失去所有。』同時間其實他也一樣。
問: 一個孤獨與被排擠的感覺充斥全片。
O先生: Claude在他的寫作中經歷了孤獨與被排擠,但他發現自己感到很舒服,並獲得Germain支持,所以在片末需要將兩人在那個家中再次拉在一起,某程度來說,這是一個喜劇收場,我希望在最後能將這兩個在創作小說時互相依存的孤獨靈魂連接起來。我很早已構想到最尾的那個場面,兩個人坐在長凳上望向仿如電影銀幕的窗戶。像是我另一部電影《枕邊迷》(Under the Sand)的女主角一樣,她在海灘跟在陌生人後面跑,今次Germain和Claude希望小說成真,這令兩人都感覺到生氣勃勃。
問: 男主角Fabrice Luchini飾演Germain,他在最後一場坐在長凳的戲份特別感人,我們在他的面上看到歲月的痕迹。
O先生: 是的,他已經棄械投降了,角色也出現了裂紋,他不再戴眼鏡,我們看到他的眼睛,他因疲勞而長的眼袋,甚至他的皺紋等等。Fabrice Luchini這位演員最好的地方,是當角色涉及到他的體質及形象等等時,他沒有典型演員的虛榮心,他不怕看起來有多糟。我們之前曾合作《Potiche》並希望可以再合作,他明顯是演Germain的最佳人選。Fabrice完全投入到角色之中,他沒有任何限制,他極之喜愛自己的角色,甚至能就角色的發展加添對白,就像Germain不斷對Claude的創作加添意見一樣,他也不能自拔。Febrice熱愛工作,喜歡排練,有時甚至挑戰極限。能有這樣一個投入演出的演員參演,幾乎是所有導演夢寐以求的事。可以說電影對他來說意義重大,這讓他可以有機會表達對文學的熱愛。在《Potiche》他的角色是反對派,是一個真正的混蛋。但在這部電影,他更貼近自己的個性。可能在潛意識裡,這個角色正好觸動到他作為演員的本質,他為何選擇這成為其職業,尤其是戲劇,因為他對傳遞偉大文學作品充滿熱情。
問: 你如何選中Ernst Umhauer演出Claude這個角色?
O先生: Claude在這部電影中只得十六歲,但我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年齡的演員,並沒有足夠的成熟程度去演出這個角色,於是我很快就轉向較年長的演員埋手。在面試的過程中我發現了Ernst,他與角色有很多相似之處:他來自小鎮,並不是屬於巴黎演員的圈子,他的外表很好看,當中有點神秘感,甚至有點令人不安。他在拍攝時剛好21歲但看來仍像是少年人,這樣正好。Ernst很上鏡而他更有一把十分漂亮的聲線,這對飾演Claude這個角色尤其重要,因為Claude的聲線在片中是無處不在的。Germain與Claude是真正的一對,Febrice對Ernst十分了解,這對電影的拍攝可謂事半功倍。Febrice絕對是個天才,他對Ernst有無比的耐性。我們盡可能按時間順序去拍攝,好讓Febrice多點時間去了解Ernst,同時間也令Germain多點了解Claude。
問: 你又怎樣選了Emmanuelle Seigner擔演Esther這個角色?
O先生: 我選角時都是以配對的方式去思考,不但是選Germain及Claude這兩個角色,另外兩位女角也同一樣,我希望兩者有個比較,一個是金髮的,另一個就是黑髮;一個是智慧型的,另一個則是感性型的;一個充滿陽剛氣息,另一個就是很女性化的......
當我一開始要為Claude及Esther發展成愛情故事之後,我就想起Emmanuelle Seigner,我多年前曾與她商討過合作電影,但最後計劃告吹,那是一個關於一名女子愛上年輕人的故事,以《Summer of 42》為藍本。我最喜歡 Emmanuelle是她從未扮演過聰慧角色,這正好切入角色的要求。
問: 艾曼妞薛納(Emmanuelle Seigner)真的是完美的演繹了這個角色,尤其是她過去都演相反的角色。
O先生: 艾曼妞薛納過去多數扮演性感搶眼的角色,今次她在《In The House》卻盡展母性,充滿柔情。我們希望她演來帶點幼稚、不懂刻薄諷刺,令人無意加害。她的角色有點好逸惡勞,雖然她有慾望,但大多讓一切隨意而為。我們在服裝、髮型及化妝上偏向不起眼,裝扮成Claude所講的「中產女人」的形象,但她的美態在Claude的注視及湧現出愛慕之情下,會越發亮麗。
問: 為何選了英國女星姬絲汀史葛湯瑪絲?
O先生: 我們互相在對方身邊轉了很多年,但從未合作過,相信她今次演出獲得很大樂趣。她真的是一個很英國的女演員,她可以講法語而完全沒有口音,但我鼓勵她保留,我喜歡她的法語有點瑕疵,這樣更有魅力。和她一起工作很輕鬆,就像與法國女星夏綠蒂藍萍(Charlotte Rampling)合作一樣愉快,事實上她們都有著相同的語調。而姬絲汀與Fabrice扮演一對也合作得很好,我們相信他們的演戲細胞互通,產生了極好的化學作,他們可以很自然的有一些小動作,這令我想起活地亞倫及戴安姬頓(Diane Keaton),我很開心,因為他們只是在拍攝現場認識卻能如此快速地一起享受演出,可能因為姬絲汀與Fabrice一樣演很多話劇有關。
問: 你對Denis Menochet有甚麼感覺?
O先生: 我看過他演出昆頓塔倫天奴(Quentin Tarantino)的《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rious Basterds),我曾試過找其他人來演,但當我們選了艾曼妞薛納扮演Esther後,就決定找Denis來與她配成一對,他們兩人一對戲就輕易擦出火花,就像是Febrice與姬絲汀一樣。Denis是一個典型的方法演技演員,他為了演出好角色,在開拍前已做好事前的研究,完全投入到籃球及中國文化之中,我甚至要叫他放下一點。他完全是老Rapha的真人,既強壯又有強勁的男性魅力,完全切合角色。
O先生: 我們互相在對方身邊轉了很多年,但從未合作過,相信她今次演出獲得很大樂趣。她真的是一個很英國的女演員,她可以講法語而完全沒有口音,但我鼓勵她保留,我喜歡她的法語有點瑕疵,這樣更有魅力。和她一起工作很輕鬆,就像與法國女星夏綠蒂藍萍(Charlotte Rampling)合作一樣愉快,事實上她們都有著相同的語調。而姬絲汀與Fabrice扮演一對也合作得很好,我們相信他們的演戲細胞互通,產生了極好的化學作,他們可以很自然的有一些小動作,這令我想起活地亞倫及戴安姬頓(Diane Keaton),我很開心,因為他們只是在拍攝現場認識卻能如此快速地一起享受演出,可能因為姬絲汀與Fabrice一樣演很多話劇有關。
問: 你對Denis Menochet有甚麼感覺?
O先生: 我看過他演出昆頓塔倫天奴(Quentin Tarantino)的《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rious Basterds),我曾試過找其他人來演,但當我們選了艾曼妞薛納扮演Esther後,就決定找Denis來與她配成一對,他們兩人一對戲就輕易擦出火花,就像是Febrice與姬絲汀一樣。Denis是一個典型的方法演技演員,他為了演出好角色,在開拍前已做好事前的研究,完全投入到籃球及中國文化之中,我甚至要叫他放下一點。他完全是老Rapha的真人,既強壯又有強勁的男性魅力,完全切合角色。
問: 至於演小Rapha的 Bastien Ughetto,你又有甚麼看法?
O先生: 我最初幻想小Rapha是一個肥仔,在家裡被過份保護,來到學校則遭受欺凌。但這很難拍一個肥仔而沒有滑稽感覺,於是我忽然想到Bastien Ughetto,他的樣貌同樣很英俊又古怪,我與他見面,對他的表現很滿意。於是我又去看了他的話劇演出,就馬上安排他與Ernst一起試戲,二人充滿化學作用,Bastien帶點坦率的天真,而且他與Ernst一樣是21歲。
問: 透過姬絲汀史葛湯瑪絲的角色Jeanne,你的作品可以與世界當代藝術接軌。
O先生: 不是,我只是在玩弄大眾對當代藝術的看法,Jeanne所展露的前衛性藝術作品是用來比對Germain的所謂反當代藝術的思想,他將文學放在所有形式藝術之上,特別不屑當代藝術,但他卻對這些極無知,我認為電影的尾段當Germain看著大屋有很多當地居民被封在小盒子之內,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當代裝置藝術。
問: 為何你不用回舞台劇的《The Boy in the Last Row》做片名?
O先生: 我覺得這個戲名太專注在故事的單一方面,標榜了後排學生的獨特、聰敏,但同時間不能融入社會。我想擴大故事的議題,所有人物角色都是重要的,那個大屋更是故事的核心,正如我過去的很多電影一,樣此改名為《In The House》是很自然的事。
訪問Fabrice Luchini
問: 兩年前你與O先生合作過電影《Potiche》,今次再合作......
Fabrice: 我演出《The Women on the 6th Floor》之後,原本沒有預計這麼快再接演電影,我不是那種戲癡,而且舞台劇已佔去我很多時間,但這就是發生了,那電影是如此有魅力,令我有所動搖,於是我隨感覺而為,如果一個人是有禮貌、優雅、有趣、有才華又合群的,我們都願意與他一起工作,於是我就參演了。他們送來了劇本,我一向不太懂得看劇本,尤其當我只是有一點興趣,通常是我的女兒為我作決定的。不過今次卻有點特別,如果我拒絕了這個如此豐富又充滿懸念的劇本,絕對是不能想像的事。終於有點新鮮而不抽象的東西,既令人感覺良好、野心勃勃而不是關於心理學的了。
問: 你自己本身是否與角色Germain一樣熱愛文學?
Fabrice: 或許可我以說這是我的領域,但作為一個導演,他有責任將演員帶到角色之中,而O先生做到了。他是老闆而我是工具,在過去幾年我已領悟到一個道理,就是完全聽話,這樣既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同時可以讓導演帶引我們做到他所要求的演出。電影需要演員完全放空自己,到達片場就是像是出神的狀態。我沒有那些偉大的演員聲稱能演任何角色的自負,當我年紀越大,所能演的角色就越少。我在這裡的責任就是要令角色有生命力及有趣,就算是演消沉的角色。演員要有效率,俄國著名演員契訶夫對角色細微差異的理解雖然很令人佩服,但我更喜歡法國劇場Feydeau的演員的清晰兼有效率的演出方法,他們不會太機械化。
問: Germain以好的寫作去傳遞愛,就像你看到偉大的舞台劇作品時一樣。
Fabrice: 是的,但我的情況有點不同,我的劇場觀眾付了50歐羅來聽法國詩人波德萊爾(Baudelaire)或是方丹(Jean de la Fontaine)、福拜樓(Flaubert)等!Germain卻不是蠟像詩人,他不是法國著名演員Louis Jouvet形容劇場演員那樣是個情緒化的運動員。所以當我演出Germain這個角色時,也不能過火。在劇場中我自行塑造演出方式,尤其是我那些文學化的單人演出,Germain則是較少物理改造的,我主要是在導演的構想中設計角色,O先生很小心地將我對文學的鍛鍊放到Claude身上,他就是要我避免扮演自己。
問: 所以你沒有就Germain這個角色加鹽加醋了?
Fabrice: 也不盡然,但這是一個好現象,因為這代表了我很切合所描寫的角色,我無權選擇Germain這個角色所說的對白,但當中明顯有我的回饋在其中,我提議Flaubert劇場的一個我喜愛的劇本《A Simple Heart》,而Germain就對Celine的《Journey to the End of the Night》完全著迷,這是O先生對我作的一個有趣的借鏡。Germain說了甚麼並不重要,電影能帶出甚麼樂趣才最重要,而這都是O先生的功勞。不過當中有句對白卻是我構思而來的,當我電影中的妻子談起當代藝術家,我原本應該回話一個很長的理論性答案,但我想到了有法國法國貓王之稱的Johnny Hallyday時就改了個說法:『我不信他的碟有人買!」不過我重申,我本人是Johnny的超級歌迷。
問: 你風趣幽默演出極之出色,但你同時有很感人的場面,尤其是最尾一場坐在長凳的戲。
Fabrice: 沒錯,這是個很偉大的角色,令我有不少兩極化的演出機會,角色不應該來自強勢的位置,他可以是多姿多采但必需是脆弱的才有人性。很幸運今次是這樣的角色,因為若然這個角色只能令某些觀眾享受......其實我過去十二年就曾演過很多這類角色,於是有人跟我說:『呀!你可以演有情緒的角色!』結果我只能一直演法國新浪潮導演侯麥(Rohmer)的角色,是那些沒有太多對白卻充滿諷刺性、憤世疾俗的角色。
問: 你與Ernst Umhauer合作的感覺如何?
Fabrice: O先生十分大膽地將一個如此重要的角色放到年輕人身上,而Ernst本身更是極少演戲經驗。O先生給了我一個十分重要的指示『忘記文學甚麼的,想像你是一個戲劇老師在為年輕演員上課。』當時我的腦海就浮現了很多不同的想法:照亮別人的法國哲學家Emmanuel Levinas......又想到拍攝《The Women on the 6th Floor》等。當一個演員演出時是完全自我的,只會專注自己的演出,如何可以同時照顧他人呢?要改變這種作法簡直是沒有可能,這是演員的詛咒!但既幸運又像是奇迹一樣,其他人的存在同樣對演出來說是一個寶藏,你自己的部份並不重要,最重要反而是專注你拍檔的演出,令所有人都集中到他身上。我很喜歡對別人來說作為轉換的角色,尤其對像我這些常常單獨一人在台上演出的人,當然我不是投訴。
問: 你怎樣形容Germain與Claude的關係?
Fabrice: 從心理層面來說是很要命的,演員經常會不斷在對自己的角色念念有詞!不是的,要比這更簡單。你有一位老師及一名年輕人,你要帶出電影的趣味,又要念對白,我的角色越處於奇怪的情況,就越看到這個年輕人的才能......我不作任何分析,也不理會當中的心理學層面。當我與姬絲汀史葛湯瑪士做對手戲時,我的全副心力就是要與這位獨特的女演員交手,與她的經驗、她的存在感及令人驚嘆的外表,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因此當我們一起同場,當她與我交談時,那種演出就是與Ernst不同。完美可口的,不用太造作。了解自己的角色不是指你記熟了台詞,反而最重要的是去明白自己在這部電影所身處的位置,明白你是一個齒輪,你的行為如何驅動所有事前進。於是你就不會只著重自己而防礙了演出,相反你是要推動整部戲。
問: 你是這部電影中一個怎樣的齒輪Which cog were you, in this film?
Fabrice: 我不知道應悉樣去定義。我只能分開不同層次:鏡頭、年輕人、創意......主要角色當然是O先生的鏡頭,其次就是Claude這個角色,有點扭曲的Rimbaudm,第三位才是那個老師,當他開始跟從這個年輕人走,他漸漸失去自己的步伐。我遇上Claude的第一場戲,我就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咬文嚼字,因為那是我的工作,現實中我是超級愛分析事件,對任何事都有意見,但工作時我要完全像個白痴一樣。
問: O先生的鏡頭作為首要角色,表現怎樣?
Fabrice: 因為這是動的鏡頭,它走到屋中,分析不同的東西帶有諷刺意味。它從心理學角度拍攝Germain的妻子,以陌生人的角度拍年輕人,中產的角度拍Rapha的大屋並以幻想的方式呈現Claude的寫作。在劇場我的工作是投射影像,將作家所寫的東西化成影像。在O先生的電影,他是將寫作的內容化作影像的人,我不是負責這方面的。我只是負責一些我很多都沒有做過的工作。
問: 在片場有甚麼感覺?
Fabrice: O先生令人工作得很愉快,他是一個很怪異的導演,經常四處走。他自己去掌鏡,永遠忙東忙西,又要走到攝影機後面。這令你也想做得更好,成為隊中一員。片場的氣氛很特別,他能令大家高度集中。O先生很聰明、調皮又有點神秘莫測。他沒有搞得所有東西都智能化,他是一個行動派而非分析派或口說不做的人。他不太是一個19世紀的人,他很現代,他與我喜愛的作家都不一樣,他喜歡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我卻喜歡席林(Celine)。福拜樓算是我們的共同喜愛,但都只限其中一句名言。
Fabrice: O先生令人工作得很愉快,他是一個很怪異的導演,經常四處走。他自己去掌鏡,永遠忙東忙西,又要走到攝影機後面。這令你也想做得更好,成為隊中一員。片場的氣氛很特別,他能令大家高度集中。O先生很聰明、調皮又有點神秘莫測。他沒有搞得所有東西都智能化,他是一個行動派而非分析派或口說不做的人。他不太是一個19世紀的人,他很現代,他與我喜愛的作家都不一樣,他喜歡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我卻喜歡席林(Celine)。福拜樓算是我們的共同喜愛,但都只限其中一句名言。
問: Germain這個角色與《Potiche》的Robert Pujol很不同。
Fabrice: 當然!我擔心自己已不可能再演出O先生筆下的Robert Pujol這樣的鬧劇了,我真的演過壞角色、一個恐怖的角、一個不懂感恩的角色!Pujol並不刻薄,他是可憐、沒有骨氣又平庸。《Potiche》這部戲是為嘉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而拍,但我卻不介意。想不到一年後,O先生會給我一個如此偉大的角色,充滿人性又有深度,這真是一份難以預計的禮物。
問: 你看完這部電影有甚麼感覺?
Fabrice: 感到很舒服,我們會對電影感到有點不明所以,但並不會感到冰冷或是否定它的舒適感。某程度上你像是在漂浮,你不知道自己是在創作的故事或是現實世界之中,但你不會介意。這不是那些夢想電影,很多都是令人氣憤的電影,尤其當你完全不明當中想說甚麼。而這也不是甚麼心理現實電影。對我來說只有一個形容詞,就是歡樂!
訪問 姬絲汀史葛湯瑪士
問: 當你初看《In The House》的劇本時有甚麼感覺。
姬絲汀:我感到得有趣又佷輕鬆的,並不是那種膚淺的故事。它帶出了師生之間的問題,又有關於藝術及我們熱衷的真人騷。尤其是我演出的角色,幾乎是迷上了Claude所寫的故事。Jeanne對Rapha一家人存有種偷窺的心態,她的行為很貼近現今的人,我們都對別人的生活很好奇,所以小報才會大行其道,這並不是我們應感到自豪的東西!
問: 對於Jeanne來說,醉心於別人的生活是逃避自己生活的一種方式?
姬絲汀:是的。Jeanne是那種看到不眼前情況的人,她的關係已經四分五裂並逐漸離她而去。電影用一些簡單有趣味的方式提到一些大問題,由別人主導自己的生命可能是一場悲劇,但O先生卻令這個故事變得有趣,我很喜歡他的幽默感。
問: 你怎樣形容Jeanne與Germain的關係。
姬絲汀:他們有共同的興趣,兩人已找到分享所愛的讀物和藝術是二人最舒服的相處方式。二人是文化相融的,文化就像是二人從未有過的孩子一樣,這個孩子在電影最後才藉Germain和Claude的關係提出問題,
問: Claude想從Germain身上得到甚麼?
姬絲汀:助他提升想像力及磨練寫作風格,從而可以遠離悲慘的現實,包括那個靠輪椅代步的父親和失蹤的母親。逃到去幻想的世界,Claude利用了別人的家庭,他是一個魔頭!
問: 那個家庭本身也很可怕,最終更自我封閉。
姬絲汀:是的,這是O先生最喜愛的主題!通過諷刺性的鏡頭,發現家庭也有邪惡一面,但你很難認真對待。我們可以離開一點去看,畢竟這是Claude所形容的家庭。但這卻是最真實及準確地形容Germain和Jeanne的關係。O先生聚焦到我們身上,在一個細小的公寓裡放滿了書,將觀眾帶到一個私密的氣氛之中。
問: Jeanne是當代藝術愛好者,Germain則是經典文學愛好者。
姬絲汀:在Claude出現前是的,兩者的差異沒有影響到大家,這不是兩人矛盾的源頭。二人各自沉醉在自己的興趣之中,不過當兩人的關係開始陷入僵局,這才成為了問題。O先生拍攝當代藝術的世界時充滿了嘲弄的意味,Jeanne向兩人展示一幅雲圖時,二人的反應是覺得很好笑。他們不發一言,Jeanne不是藝術品的經銷商,她卻去問了這個作品的價錢。她努力想要賣出這個作品顥示她的質疑,她似在說服自己多於說服買家。最終她發現自己喜歡工藝多於藝術品!
問: 與O先生相處是怎樣的呢?
姬絲汀:我們之前見過幾次,我發覺他很有趣、既尖銳又帶挑釁性。他目光如炬,可以侃侃而談。是一個工作狂,對任何事都有興趣,也很有文化,知道世界的轉變。
問: 拍攝情況怎樣?
姬絲汀:我當時剛在倫敦完成了個劇,是個很黑暗的故事,演了幾個月。幾乎都忘記了怎樣拍電影。O先生工作有很特別的方式,他自己掌鏡,我之前從未見過。我到拍攝現場時,幾乎已拍完所有鏡頭,只餘下我的戲份未拍,大家就像等救世主一樣等我的出現。這令我比較難投入到氣氛之中。
問: O先生怎樣教演員做戲?
姬絲汀:他幾乎知道自己要你移動幾多微米。他的精準令我想起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O先生是一個很務實的人,他對對白如何表達很講究。在這類法式喜劇,節奏與風格都要很準確。故事不是從角色心理層面出發,是一部反方法論的電影,主要是講求節奏及聆聽對手的反應。
問: 與Febrice Luchini合作又怎樣?
姬絲汀:Fevrice在我加入演出前已拍了幾個星期,他已完全投入到角色之中,與工作人員及O先生都相處融洽。我原本應該是演強勢的角色,但在片場我卻變得很局外人感覺,所有事都不似預期。這是我第一次與Febrice合作,希望不是最後一次。我們在銀幕上相得益彰,就像是合作了一輩子一樣,與他可以很容易溝通,無可否認這與我們都有舞台劇經驗有關。對於Ernst Umhauer的演出我也大為欣賞。他與Febrice在片中的對手戲份外精采。
角色介紹
Germain(Fabrice Luchini飾)
於法國的先驅學校任教文學,本身也出版過小說卻不獲好評,面對完全忽視文學的學生束手無策,更不滿教育制度中過份保護學生的措施。當他遇上了擁有天才創作能力的學生Claude,結果自動請纓擔任其寫作指導,卻為此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Jeanne Germain(Kristin Scott Thomas飾)
Germain的妻子,身為現代主義藝廊的管理人,卻未獲丈夫認同,出資人離世更令她的藝廊面臨倒閉的危機,但丈夫不但未加理會,更只顧沉迷於學生的小說創作之中,令夫婦關係出現裂縫。
Germain的妻子,身為現代主義藝廊的管理人,卻未獲丈夫認同,出資人離世更令她的藝廊面臨倒閉的危機,但丈夫不但未加理會,更只顧沉迷於學生的小說創作之中,令夫婦關係出現裂縫。
Claude Garcia(Ernst Umhauer飾)
16歲中學生,熱愛數學同時希望改進文學創作的技巧,在周記中寫下自己用計潛入同學家中的故事,結果勾起了文學老師Germain的興趣,更鼓勵他繼續創作,而過入屋計劃與文學創作兩項任務交替發展,並開始變質
Raepha(Bastien Ughetto飾)
16歲中學生,由於不擅長數學,結果獲Claude為他補習後成績突飛猛進,兩人更因此成為好朋友,但他卻不知道Claude竟將自己寫成小說中的人物,更一步一步向其家人埋手,準備將完美的家庭生活弄個天翻地覆。
16歲中學生,由於不擅長數學,結果獲Claude為他補習後成績突飛猛進,兩人更因此成為好朋友,但他卻不知道Claude竟將自己寫成小說中的人物,更一步一步向其家人埋手,準備將完美的家庭生活弄個天翻地覆。
Raepha爸爸(Denis Ménochet)
熱愛中國文化的爸爸大情大性,一直不滿公司高層的欺壓,希望可以創一番自己的事業,行事衝動但卻愛護家庭,更喜歡與兒子打籃球增進感情。
Raepha媽媽Esther(Emmanuelle Seigner飾)
家庭主婦一名,雖然已有一個16歲的兒子,但因為很年輕就產子,因此仍然風韻猶存,在兒子開始長大後,希望開托自己的家居設計事業,更希望以改建自己的居所開始。
台前幕後陣容
法布斯鲁千尼 (Fabrice Luchini)
法國多產演員、舞台劇演員及經典文學作品朗誦家的Febrice Luchini,是意大利移民,60年代開始進入演藝圈,曾演出不少大導演的作品,至今已七次獲得法國凱撒大獎最佳男配角,更憑94電影《Tout ça... pour ça !》贏得最佳男主角獎。2010年曾與O先生合作《Potiche》,電影更入選威尼斯影展競賽組。
法布斯鲁千尼 (Fabrice Luchini)
法國多產演員、舞台劇演員及經典文學作品朗誦家的Febrice Luchini,是意大利移民,60年代開始進入演藝圈,曾演出不少大導演的作品,至今已七次獲得法國凱撒大獎最佳男配角,更憑94電影《Tout ça... pour ça !》贏得最佳男主角獎。2010年曾與O先生合作《Potiche》,電影更入選威尼斯影展競賽組。
姬絲汀史葛湯瑪士(Kristin Scott Thomas)
94年憑《四個婚禮一個葬禮》(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獲頒英國BAFTA最佳女配角的英國女星姬絲汀史葛湯瑪士,曾憑《別問我是誰》(The English Patient)獲奧斯卡、金球獎、英國BAFTA等的影后提名。08年則憑《別問愛是誰》(I've loved you so long)奪得歐洲電影大獎及倫敦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近年有大量演出機會,包括電影《華麗孽緣》(The Other Boleyn Girl)、《潮拜購物狂》(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魚躍奇緣》(Salmon Fishing In The Yemen)、《情殺局中局》(Love Crime)等,她亦曾參演劇場,憑名劇《海鷗》(The Seagull)獲頒奧立佛獎劇后。
艾 倫 斯 姆 巧 爾 ( Ernst Umhauer)
現年22歲的法國新晉演員Ernst Umhauer,09年開始入行拍攝電視劇,幾乎未有任何代表作,卻被導演O先生看中挑選於《偷戀隔籬媽》中演出,結果憑著俊郎外表加略帶邪氣的演技成為法國觸目新星。
94年憑《四個婚禮一個葬禮》(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獲頒英國BAFTA最佳女配角的英國女星姬絲汀史葛湯瑪士,曾憑《別問我是誰》(The English Patient)獲奧斯卡、金球獎、英國BAFTA等的影后提名。08年則憑《別問愛是誰》(I've loved you so long)奪得歐洲電影大獎及倫敦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近年有大量演出機會,包括電影《華麗孽緣》(The Other Boleyn Girl)、《潮拜購物狂》(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魚躍奇緣》(Salmon Fishing In The Yemen)、《情殺局中局》(Love Crime)等,她亦曾參演劇場,憑名劇《海鷗》(The Seagull)獲頒奧立佛獎劇后。
艾 倫 斯 姆 巧 爾 ( Ernst Umhauer)
現年22歲的法國新晉演員Ernst Umhauer,09年開始入行拍攝電視劇,幾乎未有任何代表作,卻被導演O先生看中挑選於《偷戀隔籬媽》中演出,結果憑著俊郎外表加略帶邪氣的演技成為法國觸目新星。
艾曼妞薛納(Emmanuelle Seigner)
原本是名模出身的法國女演員艾曼妞薛納(Emmanuelle Seigner),88年與名導演波蘭斯基合作《亡命夜巴黎》(Frantic)而成為情侶,其後更結為夫妻,兩人之後更合作了92年的《偷月迷情》(Bitter Moon)及99年的《魔鬼手記》(The Ninth Gate)等,07年的《潛水鐘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及《粉紅色的一生》(La môme)均可算是艾曼妞的代表作,她更憑《粉紅色的一生》獲衛星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原本是名模出身的法國女演員艾曼妞薛納(Emmanuelle Seigner),88年與名導演波蘭斯基合作《亡命夜巴黎》(Frantic)而成為情侶,其後更結為夫妻,兩人之後更合作了92年的《偷月迷情》(Bitter Moon)及99年的《魔鬼手記》(The Ninth Gate)等,07年的《潛水鐘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及《粉紅色的一生》(La môme)均可算是艾曼妞的代表作,她更憑《粉紅色的一生》獲衛星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導演 法蘭索瓦奧桑 (Francois Ozon),人稱O先生
1967年生於巴黎的法蘭索 瓦奧桑 (Francois Ozon) ,是法國影壇近年最矚目的鬼才導演。 1990 年入讀法國最著名的電影學院 La FEMIS 導演系,開始了他的拍攝生涯。 首部拍攝的短片《講真個句》(Truth or Dare)時,已率先獲得法國影評人大獎的最佳短片,2000年的作品《1001火 熱男女》(Water Drops on Burning Rocks)更贏得柏林影展小熊獎最佳電影,02年作品《8美千嬌 》(8 Femmes)又勇奪柏林影展最佳美術獎,到03年的《泳池情殺案》(Swimming Pool)奪得歐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04年則憑《5X2》為女主角贏得威尼斯影后殊榮。
1967年生於巴黎的法蘭索 瓦奧桑 (Francois Ozon) ,是法國影壇近年最矚目的鬼才導演。 1990 年入讀法國最著名的電影學院 La FEMIS 導演系,開始了他的拍攝生涯。 首部拍攝的短片《講真個句》(Truth or Dare)時,已率先獲得法國影評人大獎的最佳短片,2000年的作品《1001火 熱男女》(Water Drops on Burning Rocks)更贏得柏林影展小熊獎最佳電影,02年作品《8美千嬌 》(8 Femmes)又勇奪柏林影展最佳美術獎,到03年的《泳池情殺案》(Swimming Pool)奪得歐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04年則憑《5X2》為女主角贏得威尼斯影后殊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