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套好電影。
好,不是說教!
而是人性化,主角都是人,會犯錯會做錯事,不是聖人。
但重要,是我們如何在錯誤中學習,改變改善及進步。
起初以為是一般的老人在學的鼓勵內容,愈看愈明白,原來故事是關於種族、國家、人性的弱點,比想像中沉重。但更加具有價值!
小朋友可以罵家人不懂教他們,但從沒想過,他們有多幸褔。
包括有家人疼愛又有免費教育,而在地球另一方,想讀書是何其難事。
更不要說被家人疼愛到想甚麼得甚麼。
從不認為幸褔是必然,但年青的卻視為必然,這是父母責任,也是我們當長輩責任。
主角為何要努力讀書?
全因他的過去,以及一封信。
為何女主角要努力撐這超齡學生,連我起初也認為她是錯,往後才明白我是多麼愚蠢。
從來堅持信念是最難,看一眾敗了的議員就明白,何為輸打贏要。
那,他們當初堅持的又是甚麼?
就像電影中的主角,在一眾壓力下,他們可以輕易地不去讀書就可。
但,因他的堅持,讓世界有所改變。
此片不單應讓小朋友看,何謂幸福。
更應讓大人看,連小小堅持也撐不到,又如何感動改變別人?!
輸了就怕而走,贏了才是最終目的?
那,難怪現在小朋友都是輸打贏要!
不要怨小朋友不聽話,我們又何曾當過好榜樣 。
主角的固執、自以為是、種族仇恨也好,我們不是生活在烏托邦,而是現實世界。
不管老人家如何,他是一個人,因他願意面對成功和失敗,只要可以找尋自己唯一的目標。
各位成年人,也盼大家從電影中,找到自己的人生。
不懂相信自己的人,又如何讓別人相信你?!「此電影令我深深感受到當一個人文盲是很痛苦的一回事;我呼籲各位家長帶同小朋友入場欣賞電影,令大家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香港能有普及教育已經很有福氣,很多國家的小朋友都沒有此機會,要珍惜學習機會。我亦更加覺得辦學校一定要教好學生,讓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要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
- 鮮魚行學校校長-梁校長
「此電影令我好感動:戲中主角不單令自己國家,以致世界的人都明白教育的珍貴和力量,令人珍惜教育及學習的機會。我誠意推薦予所有老師、家長和學生,這不單是一套好戲,更可能影響你一生,因為你會更加明白學習的意義和力量。」
- 立法會議會/教協副會長-張文光先生
故事大綱
2002年,肯雅政府決定推行免費教育政策,坐落國內偏遠荒野的一所小學,來了一個反英國殖民統治,前愛國武裝組織的退役老兵馬魯格。
曾經為了國家的自由和解放而戰的他,此刻來到生命的黃昏,仍一心學習讀與寫,背後有著莫大的因由,更背負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痛苦故事……而馬魯格刻苦堅忍的毅力,對學習的堅持深深感動了有教無類的女教師珍,她決定給予這個特別的學生最大的支持,為他爭取入學的機會,兩人漸漸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可是此舉卻惹來家長甚至官方的不滿,更引起全國激烈討論。珍因此被處分,被官方放逐到偏遠學校教學。為了挽留這個不可多得的好老師,馬魯格決以一己力量挑戰政府的制度……
《我的八十後同學》記錄了年屆84歲的老人馬魯格為了爭取學習權利的抗爭,也體現了教師有教無類的精神。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人翁是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裡全球最年長的小學生。數年前他更獲邀到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向各國領袖發表了一篇名為《The Power of Education》的宣言,彰顯教育的重要性。
創作緣起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誕生的原因。《我的八十後同學》的出現是源於一篇由Robyn Dixon所寫、刊登在《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上的文章,內容關於84歲的肯雅村民馬魯格(Kimani N'gan'ga Maruge)身上的非凡經歷。馬魯格經歷過英國殖民統治時代,於1950年代加入武裝組織「Mau Mau黨」,於1952年至1960年在肯雅掀起反英國殖民統治的抗爭運動,這次戰爭最終雖由英國人取勝,而馬魯格亦因此家破人亡,更被囚禁。不過此運動大大加快了肯雅邁向自由獨立的步伐,而肯雅政府更於2002年宣佈對國民開放免費的小學教育。這時,馬魯格決定要把握這個機會學習讀與寫,彌補他心中的一個遺憾。他來到當地一所由珍(Jane Obinchu)管理的學校,請求她接受自己的入學申請,讓他由小學一年級唸起,從頭學習如何讀和寫。事實上,馬魯格後來曾在聯合國上致辭演說,反映非洲對
教育的需要和渴求。
曾獲艾美獎的編劇Ann Peacock表示,打從她讀到這篇文章的那一刻起,她就深深的被這個傳奇長者吸引住:「我完全被馬魯格的勇氣徹底地征服了,他是一個從沒有受過任何教育、貧窮且一無所有的老人家,但是他仍然對學習有著無比的熱情,他更選擇了一種如此謙卑的方式,以84之齡到一所小學校去念書,這實在讓人不得不驚嘆。不過真正令我感興奮的部分是他曾參與過武裝組織的背景,這讓馬魯格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層面,他曾經為了自由而奮起反抗,如今他再一次站了出來,竭力為自己爭取受教育的權利。」
除了Ann Peacock,本片的監製Richard Harding和Sam Feuer亦對馬魯格的傳奇一生甚感興趣。原來Sam Feuer也是在讀過了Robyn Dixon那篇文章之後,馬上致電給出生在Sierra Leone、父母均來自非洲的Richard Harding。Richard聽後立即決定徵求一下自己母親的意見:「媽媽閱畢了文章就告訴我,說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故事,認為我們應該把它拍成一部電影。」
在達成了初步的共識後,Richard Harding和Sam Feuer就急不及待先聯繫了文章的原作者Robyn Dixon,在他的引薦下,他們成功與故事中的熱血教師——珍(Jane Obinchu)會面,輾轉下再接觸到了馬魯格本人,希望得到他的同意,允許他們將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搬上大銀幕,Sam Feuer回憶道:「最開始的時候,馬魯格對我們想做的事情沒什麼頭緒,以為我們只是拍攝一部紀錄片或錄製訪談節目而已,因為在我們之前,其實已有很多記者找過他了。」後來經過多番溝通後,終獲得了馬魯格的首肯。
籌備過程
不過Richard和Sam在籌備的過程中,可謂波折重重。首先他們遇到一個非常艱巨的難題,就是如何將這個引人注目的真人真事改編成一個合理又可行的電影劇本。恰巧當時Ann Peacock在獲悉Richard和Sam所屬的電影公司買下了故事的版權後,就立刻透過經理人向他們表達自己熱切想要為這部電影擔任編劇的心情,而本來各自努力的兩條平行線,也終於因此而找到了交匯點。
可是其後在籌集拍攝資金的時候,又因題材偏鋒而碰了不少釘子,幸好最後Ann Peacock在一次於倫敦與BBC電影公司的製片人Joe Oppenheimer會面時,無意中提到自己正在創作這個故事,Joe聽後馬上把她推薦了給公司當時的主席David M. Thompson,他們大感興趣,於是BBC也就順理成章地加入成為《我的八十後同學》的幕後製作團隊。David M. Thompson說:「我從沒有聽到過如此特別的故事,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這位老人家正在努力衝破過去的心結、想要重新開始。實在很難想像以他這樣的年紀,竟然還能擁有如此大的勇氣和膽識,我真心被完全迷住了,而且這個故事同時帶著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主題,如果一個人擁有誓不罷休的意志和決心,那麼最終就一定可以實現願望。電影所關注的並不僅僅局限於教育體制的勝利、一個好老師的重要性,還探討了一個人應該如何克服和擺脫過去的自己。」
後來,David M. Thompson更辭去了BBC電影公司主席的職務,創辦了他自己的製作公司Origin Pictures,而這家新公司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我的八十後同學》。Richard Harding表示:「當David向我和Sam提及他的決定時,他話還沒說完,我們就情不自禁地跳了起來!在David的努力下,我們終於湊齊了拍攝資金。」
在解決了資金難題後,他們便著手為《我的八十後同學》找一位合適的導演人選。他們很快就聯繫上了積斯甸查域(Justin Chadwick),因David M. Thompson和積斯甸曾經在《華麗孽緣》(The Other Boleyn Girl)中合作過,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David說:「你可能再也找不到比積斯甸查域更好的工作夥伴了,他不僅有著很高的配合度,而且非常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只要他認為是對的,就會堅持到底,但這不代表他固執。可幸的是當積斯甸看畢劇本後,他也馬上給感染了,為馬魯格的奮鬥折服。」
「我對這個故事有著極大的共鳴,我想《我的八十後同學》絕對是一部甚有挑戰性的作品,我個人似乎對與教育以及孩子有關的題材特別敏感,很容易就會引發起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情緒和好奇心。隨著我與David、Joe的交流日漸增加,我也意識到我們對這個故事確實是有著相同的認知和方向,大家也了解到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絕不比一個老人要重新回到學校輕鬆得多少。好在我們手中掌握的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傳奇事蹟,完全是以教育的力量作為核心,在這個基礎上,相信我們能夠較容易製造具爭議性的氛圍。」積斯甸查域道。
導演之所以對這部影片這麼著迷,部分原因在於他曾有過的一些親身經歷。在英國西北部成長的他,求學時遇到了一位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的老師,他說:「如果我不曾得到這位老師的指引,我是不可能在11歲那年加入當地的劇團,後來亦不會得到曼徹斯特青少年劇團的招募,這可以說改變了我一生的軌跡。正是鑒於自己在這方面的切身體會,所以我知道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能夠遇到一位好老師,這種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電影中的珍無疑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正是有她的存在,才會讓馬魯格的傳奇得以成事流傳。」
導演更與編劇Ann Peacock一起對劇本做了相應的改動和調整,令劇本更趨完整,他形容道:「Ann是我見過的思想最開放、配合度很高的編劇之一。而我們為了將劇本調節得比較適合我執導風格,更對作為電影依據的真人真事作了不少調查和研究。在此之前,我從未到訪過肯雅,對這個國家的殖民歷史更是一點都不了解,所以我們做了一個決定,就是將自己帶到另一個陌生的世界裡,與很多來自1950年代的人進行交談,或傾聽他們的描述,因為只有真正經歷過那段時期的人,才能了解這個屬於他們的題材。而確實他們亦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資訊,讓我們的故事顯得更加真實、可靠。」
製作背後
劇組在為電影選景時,曾先後到過南非和肯雅兩地視察,但最終導演積斯甸查域都堅持於較落後荒蕪的肯雅拍攝。拍慣大製作的積斯甸表示:「這裡的環境、孩子、居民,以及那一份凝聚力是你無法想像和難以理解,他們生活的艱難、對小事物的滿足和對新事物的好奇,那種由心的純粹完全配合故事中的氛圍,我想將這些自然的情感捕捉至電影當中。
角色方面,要找一個合適的演員來演繹故事主人翁的感覺已不容易,然後更要找同時能操流利英文和當地方言的演員就更難了。終於導演在多番找尋下,遇到了奧利華尼東度(Oliver Litondo),他是肯雅70年代的電視新聞主播,同時對演戲有著燒不盡的熱情,導演表示:「奧利華是個很好的人,他有顆善良的心,而且反應很敏捷,他很快就掌握了這部電影的主旨和了解當中對教育的看法。」
奧利華尼東度和其他來自當地的演員一樣,對馬魯格的故事瞭如指掌:「我從本地不同的媒介下得知他的故事,他是一個自由抗爭者,當我首次跟導演試鏡時,一直已經很想親身接觸他,後來落實知道自己要演繹他的故事後,就更想跟他本人直接會面,從而了解他更多,我知道導演事前已跟他見過面,可惜正當我準備回國時,就收到他與世長辭的消息,實在非常遺憾。」
當馬魯格的角色人選塵埃落定後,另一個重要人物──第一個接納及全力支持馬魯格學習的良師珍,就落到了曾演出《28日後》和《加勒比海盜系列》的英藉女演員娜奧美夏莉絲(Naomie Harris)手中。導演認為她是個很聰明、敏銳且真誠的演員,與角色的特質不謀而合。娜奧美憶述當時接劇組的邀請:「他們打來問我是否願意參與其中,雖然事前我並未聽過關於馬魯格的故事,但由於我實在很喜歡這個劇本和它帶給觀眾的訊息,因此我二話不說就接演了。」
而戲中一眾馬魯格的小學同學,劇組則找來了當地的小朋友來演出,但亦此導演在與攝影師Rob Hardy商討,否決了用正規的攝影器材拍攝:「由於他們所有人連電影、電視都未曾接觸過,而小朋友均有強烈的好奇心,為免他們只顧研究攝影機而不能投入演出,所以我們決定以較另類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拍攝。事前我們一起到學校跟他們互相認識,待大家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感情,再放置一些小型的攝影機在拍攝場地,務求讓拍攝過程更順利。」
可是光應付他們的好奇心和對鏡頭的抗拒並不足夠,如何讓他們跟隨劇本去演才是真正的問題。為此,導演、攝影師和飾演教師珍的娜奧美夏莉絲真的在片場當起老師來,讓在場的小朋友演員都視他們為真正老師。「當他們相信了整個環境、整件事,當一件真實的事情,這樣就好辦多了。他們以為我們真的是老師,以為奧利華真的是個學生來與他們一起上課,內裡一些對白更加是真實的臨場反應。尤其是娜奧美與眾學生告別和重逢的兩場戲,他們發自內心的感情令場面顯得更加真摰感人,十分窩心。」導演續道。
而事前娜奧美夏莉絲亦應導演要求,提早三星期到當地準備,娜奧美說:「因為檔期問題,我只能夠在拍攝前兩星期到達。起初我覺得為什麼這個導演如此奇怪?照常只需要提前幾天到達來適應時差,但他說希望我和孩子們預先相處、混熟才開始拍攝,我心想這也許對拍攝工作有所幫助,所以我就來了。但慶幸我有這樣做,這群孩子跟我平時遇到的十分不同,他們很害羞、很溫柔、很純真,所以我亦需要付出更多時間來熱身,讓他們對我卸下防線。過程中的確有讓我感到有點沮喪的時刻,會問自己究竟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他們不跟我玩,不和我說話?後來發現其實他們很敬重大人,在學校中他們不會跟老師玩耍,因此造成了這個距離。」
至於奧利華尼東度則表示:「跟孩子們合作其實很開心,一開始他們看到我穿著校服來上課,有點驚訝,但後來就接受了。由於教育在肯雅是件新事物,而該校實際上亦有個年屆15歲的小一生,所以他們只認為我跟他們一樣來尋求學習的機會而已。」
導演簡介-積斯甸查域(Justin Chadwick)
積斯甸查域(Justin Chadwick)1968年生於英國曼徹斯特,他過去曾執導電視劇。數年前執導改編自英國作家狄更斯著名小說《Bleak House》的同名劇集,更讓他榮獲艾美獎最佳導演提名及抱兩獎而歸,《Bleak House》同時橫掃BAFTA 5個獎項、金球獎2項提名以及其他多個獎項。而他個人執導的首部電影為2008年上映的《華麗孽緣》,這次的《我的八十後同學》乃他的第二部長片。
演員簡介-娜奧美夏莉絲 飾 珍(Jane Obinchu)
娜奧美夏莉絲(Naomie Harris)1976年9月於倫敦出生,成長於單親家庭,母親Lisselle Kayla五歲時從牙買加來到了英國。娜奧美曾在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主修政治學,畢業後進入布利斯托爾老維克戲劇學院(Bristol Old Vic Theatre School)接受專業表演訓練。2002年娜奧美參與了丹尼波爾(Danny Boyle)執導的驚慄片《28日後》及《邁阿密風暴》,嶄露頭角。
直至2006年夏天上映的《加勒比海盜:決戰魔盜王》中,娜奧美飾演無所不知的女巫角色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正式打開國際知名度,後來她在2007年的《加勒比海盜:魔盜王終極之戰》的戲份再一次被加重。之後片約一直不絕,較為港人熟悉的有跟荷里活型男奇洛李維斯(Keanu Reeves)合演的《夜行悍探》和與韓國天王Rain合演的《忍者刺客》等。
演員簡介-奧利華尼東度 飾 馬魯格(Kimani N’gan’ga Maruge)
奧利華尼東度(Oliver Litondo)是肯雅人,本來是當地電視台70年代新聞報導的主播,後來曾客串演出過一些電影,直至遇上是次《我的八十後同學》才是他多年來第一次擔任主角的作品。
更多視頻資料:
真人版馬魯格:http://youtu.be/zJw7URfjKmk
電影記者會:http://youtu.be/jPrv2mawzEM
導演訪問:http://youtu.be/1z5WDZi6aU8
導演及奧利華尼東度訪問:http://youtu.be/NFZDqYtDcsg
胡比過高推薦:http://youtu.be/pXXGW-kDTO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