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Flowers of Taipei: Taiwan New Cinema 黃皮膚的電影仍有希望!! 威尼斯影展「威尼斯經典」單元全球首映 角逐最佳紀錄片

 

威尼斯影展「威尼斯經典」單元全球首映   角逐最佳紀錄片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
Flowers of Taipei: Taiwan New Cinema
侯孝賢、吳念真、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
是枝裕和、艾未未、賈樟柯、劉小東、阿彼察邦、阿薩耶斯、湯尼雷恩
著名影人、藝術家 暢言台灣新電影的影響與啓發

6月18日 特別放映


影人說台灣新電影

林懷民說:「我想,發洩跟撞擊是80年代主軸。」
黑澤清
說︰「他們審慎利用真實的素材,來追求極致的電影感。」
舒琪說:「那種堅持、那種決心,我是很景仰的。」
阿彼察邦韋拉斯花古
說︰「侯孝賢的電影讓我感受到『家』。」
奧利華阿薩耶斯說:「台灣電影是很豐富的。」
是枝裕和說︰「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淺野忠信說:「不只是人,也括天氣、流動的空氣、現場的氛圍。侯孝賢導演把焦點放在那些事情上。」
羅維明說:「八十年代對台灣來說是翻天覆地的十年。」
王家衛說:「他們的大腦要跟身體說話,就變得很一體。」
賈樟柯說:「真正看到的第一部台灣新電影是《風櫃來的人》… 我完全迷失在那個電影裡面。」
田壯壯說:「台灣新電影對社會介入並不是直接的,是間接的。」
艾未未說︰「在他們身上保留了非常獨特的人文精神。」
蔡明亮說:「它是長期的焠鍊,它擺在那邊,等你成熟。」
侯孝賢說:「最重要還是內容,那個時代的內容。」



故事大綱
有 人說,侯孝賢十年磨一刀練就了《聶隱娘》,但這一刀其實已磨了三十多年。1980年代的台灣,自由思潮正盛,侯孝賢、小野、吳念真、楊德昌、詹宏志等人發 動新電影運動,自此近代華語電影史寫下了最重要的一頁。三十年過去了,但影響所及的漣漪卻在時代的波瀾中,擴散到全世界。多位世界級影人、藝術家,包括是 枝裕和、黑澤清、艾未未、賈樟柯、劉小東、阿彼察邦韋拉斯花古、奧利華阿薩耶斯、湯尼雷恩等,在這部紀錄片中暢言台灣新電影對他們的影響與啓發,從影像的 本質、社會文化的反省到個人生命的記憶,讓大家重新檢視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價值與意義,也喚回了所有關於新電影的美好記憶。本片在威尼斯影展「威尼斯經典」 單元全球首映,並角逐最佳紀錄片獎。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
導演Director : 謝慶齡Chinlin Hsieh
演員Cast : 侯孝賢Hou Hsiao-Hsien、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艾未未Ai Weiwei、阿彼察邦韋拉斯花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奧利華阿薩耶斯Olivier Assayas
片長Duration : 109分鐘 / mins
語言Language : 國語Mandarin、英語English、法語French、泰語Thai (中英文
字幕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有關電影
1982 年由臺灣中央電影公司小野和吳念真策劃,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四人合作拍攝了四段式影片《光陰的故事》。影片用四段人生不同階段的故事來表現人際 關係與男女關係的演變、人的成長和台灣30年來社會形態的變遷,由此突破了台灣70年代以來,政治宣傳片和瓊瑤愛情劇佔據電影市場的局面,開創關注社會和 家庭生活而充滿情趣的實驗電影時代,不僅迅速引發國內觀眾的好評及票房佳績,更贏得國際影評的注目。也因此《光陰的故事》被稱作「台灣新電影」的開山之 作。接著《兒子的大玩偶》、《戀戀風塵》、《恐怖份子》、《超級市民》,一部又一部精彩的作品,掀起這個徹底改變台灣近代電影發展的「台灣新電影」運動, 也將台灣電影帶入了寫實、現代的文化美學高峰。

1980 年代新電影主將的影響力持續到今天,不只是對台灣電影,還在對岸的年輕影人身上發酵,無論是創作上或是生活上:以《拾荒少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 的張思慶特別說感謝《童年往事》、《一一》,這些電影讓他知道拍電影不是這麼孤獨;以《失戀33天》獲最佳改編劇本的鮑鯨鯨,感謝《童年往事》。

三 十年過去了,「台灣新電影」對台灣電影、甚至是近代華語電影而言,究竟是歷史上的曾經輝煌的過去式?或依舊擁有深厚影響力的現在進行式?透過紀錄片的追訪 探索,以電影為名,《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也帶出了對台灣電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整理出更宏觀的思考方向。 就像《戀戀風塵》裡穿過長長的黑暗隧道、走入一片未知的光明,三十年前的台灣新電影不僅創造了電影美學的新里程碑,也開啟了本土藝術文化的全新創作視野, 當時所帶動的影響力,至今依舊,而當年所啟動的旅程,今天也將再繼續。紀錄片《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也將展開一趟影像之旅,帶領大家從過去、現在、 到未來,從電影、文化、到藝術,從紀錄片、藝文展演、到書寫再創作,全面展開一趟以「台灣新電影」為名的旅程。


在歷史的縱深之中,我們尋找...
「我們一直是靠這樣的志氣,活得抬頭挺胸理直氣壯的,不是嗎?」 -小野-
從 過去到未來,從在地到國際,《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在三十年後的今天再重新檢視「台灣新電影」所帶給我們的滋養、薰陶、影響和啟發,除了電影美學本身 的刺激與發展,更多的是在所謂台灣精神的認同與追尋,隨著更多本土議題與運動的迸發:反核四、反服貿、太陽花學運,我們看見民間與新世代力量的崛起,彷彿 三十年前從文學論戰、民歌自覺、到新電影的勃發,時代在歷史的土壤與滋養上推進,「台灣新電影」所標示的,不只是那個時代的影像革命,或許更重要的,在於 對台灣與自我的認同自覺。三十年過去了,究竟有什麼還存留?有什麼是當下的我們值得重新思考驗證的?在眾人忘卻歷史只往前看的此時,藉由電影的追訪思索, 希望能從時代的經緯脈絡中,真正找到面對這全球化世界的瞬息萬變的立基點,找到屬於台灣的志氣與根源。
為 了擴大視野與觀點,影片特別邀請了當年引爆「台灣新電影」的文化人小野,擔任影片總監製,並由資深電影人王耿瑜製作、旅居法國策展人謝慶鈴導演,訪問國內 外逾五十位重要電影工作者、影評人及藝術家,期待在此關鍵的變動時刻,記錄訪問各領域的電影人,受訪者包括當年「台灣新電影」的健將侯孝賢、吳念真,以及 蔡明亮,香港導演舒琪、羅維明,大陸導演賈樟柯、田壯壯、王兵、楊超,藝術家劉小東、艾未未,日本評論家佐藤忠男、影人是枝裕和、淺野忠信,法國名導阿薩 亞斯、影評策展人東尼雷恩等等,從本土到海外,從資深到新銳,重新提出對新電影與台灣影像文化的探索,所經歷的時代變遷、追尋夢想的堅持以及創作的能量及 視野,也以影像拋出此時此刻的時代叩問。所謂「台灣新電影」的精神,就是一種志氣,身體力行、創新求變、社會關照的意念,以及對於自我認同的摸索。而這樣 的意念貫穿至今,未曾改變。



部份受訪者簡介
台灣:
侯孝賢 Hou Hsiao-Hsien

電 影導演。1973年踏入電影界,1983年與萬仁、曾壯祥合拍三段式電影《兒子的大玩偶》,自此開啟「台灣新電影」風潮,作品《風櫃來的人》、《小畢的故 事》、《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以強烈的自傳寫實風格,開創獨特台灣電影新局。1989年以《悲情城市》贏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也是電影史上第一部 獲得國際三大影展獎項之華語電影。2006年前往法國拍攝法語電影《紅氣球之旅》,首度與法國巨星茱麗葉庇洛仙 (Juliette Binoche) 合作。2009年開始擔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推動「金馬電影學院」之教育工作,致力於新生代創作者之提攜。最新片《聶隱娘》在今屆康城影展贏盡好評,並榮 獲最佳導演獎。

吳念真 Wu Nien-jen

電影導演、作家、編劇、演員、主持人。 1952年生於台北縣瑞芳鎮,曾連續三年獲得聯合報小說獎,並獲得第十屆吳濁流文學獎。1980年進入中影公司擔任編審,期間與製片企劃部副理小野共同推 動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多次入圍金馬獎。1989年離開中影轉任自由編劇,完成個人導演作品《太平天國》、《多桑》,此後活躍於廣告、編劇及舞台等創 作,2005年起,吳念真在台灣公共電視主持訪談節目《這些人 那些人》,介紹臺灣各階層人物的奮鬥小故事,為台灣當代重要之影像創作者。

內地:
賈樟柯Jia Zhangke

電 影導演。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遙》、《世界》等,陸續贏得多個國際影展大獎肯 定,2006年並以《三峽好人》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2010年獲頒盧卡諾影展終身成就奬,成為有史以來獲此殊榮最年輕的電影人。2013年,憑藉《天 注定》獲得康城影展最佳劇本獎。

田壯壯Tian Zhuangzhuang
電影導演。 1952年出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與陳凱歌、張藝謀等並列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執導過《盜馬賊》、《藍風箏》、 《小城之春》、《德拉姆》、《吳清源》等片,作品榮獲上海電影節最佳導演、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等多項肯定,日本著名評論家佐滕忠男稱他為「當代中國最 有才華、最傑出的電影導演」。

劉小東Liu Xiaodong

藝術家。1963年生於遼寧省,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作品聚焦於日常生活與熟悉人物,強烈的生命力與寫實性,油畫作品《三峽新移民》,在北京保利2006秋季拍賣會以2200萬元成交,刷新了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的世界紀錄,成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

艾未未 Ai Wei Wei
藝 術家,活躍於建築、策展、攝影、電影及社會文化評論。曾在美國居留12年,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擔任主要場地國家體育場或稱「鳥巢」的設計藝術顧問。除 從事藝術創作,艾未未並長期關注維權活動,對於中國大陸境內多項政治腐敗所引發的事故進行調查,並聲援被迫害的維權人士,因而遭到中共當局軟禁,2011 年4月3日遭北京被當局扣留,引發外界關注及國際聲援,被視為中國大陸重要之人權藝術家。

日本:
是枝裕和 Kore-eda Hirokazu
日 本電影導演。1962年出生於東京清瀨市,1987年於早稻田大學文學系畢業。1995年完成首部導演作品《幻之光》,榮獲威尼斯影展的競賽入圍以及其他 影展獎項,開啟了個人電影創作之路,作品風格深具人文主義色彩,題材多具社會關懷。之後執導過《下一站,天國!》、《這麼...遠,那麼近》、《誰知赤子 心》、《奇蹟》,2013年憑《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奪得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黑澤清Kurosawa Kiyoshi

日 本電影導演。出生於兵庫縣神戶市。曾於相米慎二的《水兵服與機關槍》中擔任副導演。1983年拍攝首部劇情長片《神田川淫亂戰爭》,1992年以原創劇本 《神木》獲得日舞協會的獎學金,赴美攻讀電影制作。1997年黑澤清的超自然犯罪驚悚片《X物語》在贏得橫濱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9年以《人間合格》 入選柏林影展,衕年《神木》入選坎城影展導演雙周,接著《荒涼幻境》入選威尼斯影展,成為日本當代重要導演代表。2001年《惹鬼迴路》贏得坎城影展「一 種注目」單元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並被好萊塢購買版權翻拍為《連鎖信》。2003年以《光明的未來》獲選康城影展競賽片,2006年《叫魂》入選威尼斯影 展特別放映。



其他:
奧利華阿薩耶斯 Olivier Assayas

法 國電影導演。曾任法國「電影筆記」影評主筆,1986年以初執導演筒的作品《Désordre》榮獲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獎,之後執導的作品亦備受好評, 為法國90年代崛起之導演代表,被視為法國新浪潮的接班人。1996年因執導《女飛賊再現江湖》與張曼玉相戀,分手後合作的另一部電影《錯過又如何》,為 她摘下康城影展后冠。阿薩亞斯在擔任電影筆記主筆時,即多次表示對侯孝賢的推崇,並曾遠渡重洋來到台拍攝紀錄片《侯孝賢的畫像》。

Tony Ryan

英國知名影評人、策展人。長期關注華語電影發展,多次撰文、策劃以亞洲、台灣電影為主之電影、導演專題。現任溫哥華影展選片人。

阿彼察邦韋拉斯花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1970 年在泰國曼谷出生。1994年開始製作電影及短片,2000年完成其首部作品《人造傳說》。2004年的作品《夏日迷情》於康城影展中勇奪評審團獎,更成 為首部入圍康城影展的泰國電影。自1998年起,阿彼察邦經常出席不同國家的電影節。於泰國商業電影界中,阿彼察邦一直獨立製作,並於1999年成立 Kick the Machine製作公司,致力推廣實驗及獨立電影製作。阿彼察邦在2008年獲得第55屆匹茲堡卡內基國際藝術展藝術獎項,成為首位獲頒該獎的藝術家。其 近作《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更獲得康城影展金棕櫚獎殊榮。


導演簡介
謝慶鈴 Chinlin Hsieh

謝慶鈴,生於台灣,1988年到法國求學並定居。畢業於索邦大學,曾與侯孝賢等導演合作,並於巴黎Arena Films負責監製由蔡明亮導演的《你那邊幾點》。現任鹿特丹影展策展人及義大利杜靈電影基金會常任董事。

製片簡介
王耿瑜Angelika WANG Ken-Yu

1962 年,出生於台灣嘉義的江蘇人。20歲進入劇場,機緣巧合跟隨黃春明、侯孝賢、楊德昌、張艾嘉、王小棣、陳懷恩導演拍攝電影;陰錯陽差地策劃拍攝過一些林 強、伍佰、張震嶽、朱頭皮及電影的音樂影像製作。40歲修習佛道,且持續拍攝《影像家譜》計畫,因緣際會策劃金馬影展等多個著名影展。至今監製了電影《練 習曲》、《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以及《小導演大夢想》等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