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第 20 屆海洋公園保育日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進行全港首個系統化珊瑚魚普查

第 20 屆海洋公園保育日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進行全港首個系統化珊瑚魚普查
引領本地海洋生態研究跨出新一頁
發現瀕危蘇眉及香港紅斑
結果顯示本地水域出現外來物種沙巴龍躉 可能破壞本地海洋生態
海洋公園與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下稱保育基金)慶祝「第20屆海洋公園保育日」,並公佈本港首個系統化珊瑚魚普查的初步結果。普查於20多個珊瑚覆蓋面積廣泛的地點進行,詳細評估本地水域的珊瑚魚多樣性、分佈及數量。於2014年6月至11月期間,保育基金已於17個地點進行了146次考察,發現三條有機會破壞本地海洋生態的外來物種沙巴龍躉。普查亦發現於香港水域
非常罕見、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的蘇眉和香港紅斑,表示香港海洋生態可能正在改善。另外亦首次發現兩個從未在香港記錄或記載的品種:黃紋擬鱸及和歌銜鰕虎魚*。

這些發現足證是次珊瑚魚普查對本地海洋生態研究價值。於未來一年,海洋公園亦將繼續推行去年開始的「同心護海洋」運動,旨在提高大眾的海洋保育意識,並啟發他們以行動支持保育,而今次的珊瑚魚普查正是另一個海洋公園及保育基金在「同心護海洋」運動下的合作項目。
海洋公園主席孔令成先生表示:「在過往19年,海洋公園和保育基金攜手合作,提升本地的保育意識及支持亞洲區內保育工作,擔當著重要而獨特的角色。我們於過去19年向保育基金撥捐合共港幣9,620萬元,而2013至2014財政年度的捐款更高達港幣1,310萬元。自2005年起,海洋公園的遊人亦透過園內多個八達通系統及捐款箱,直接捐助港幣350萬元支持保育工作。」

孔令成先生補充道:「作為亞洲區內的野生生態及環境保育先驅,海洋公園於2013年展開『同心護海洋』運動,致力尋求溫和及務實的解決方案,應對海洋垃圾、環保海鮮、海洋生物多樣性等海洋保育議題,至今已涵蓋多個項目,包括動物展示、學校講座、學生比賽,以及清潔海灘活動等。為了提升公園在海洋保育工作上的領導地位,並引起更多公眾迴響,我們不但與保育基金緊密合作,更聯合多個策略性伙伴,包括香港環境保護署及護鯊行動,一同推廣『同心護海洋』。」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主席陳晴女士表示:「保育基金衷心感謝海洋公園多年來的慷慨支持。自1995年起,我們共資助了420多項保育項目及研究,遍佈18個國家,涉及超過85個受威脅的物種。於2014至2015財政年度,我們撥款超過港幣800萬元,支持46個保育項目,當中更有多個首次受惠的新物種,包括海倫樹蛙、馬來熊、坡鹿及蘇門答臘犀牛等。另外,我們在公眾教育方面亦有卓越成就。在249名於過去10年曾參與野外生態保育大學生贊助計劃的學生中,近半數已投身保育行列,或正修讀與保育有關的課程。此外,2,777名本地學生參與了保育基金的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並將超過1,255隻年幼馬蹄蟹放歸野外,佔本地年幼馬蹄蟹數量超過一成。」

陳晴女士續指:「我們多年來不斷增撥資源,直接參與保育本地物種及其棲息地,而珊瑚魚普查便是一個最好例子,所得數據再結合我們一直進行的海馬普查,令我們更了解本港海洋的情況。我們將建立首個系統化珊瑚魚資料庫供公眾查閱,為政府和其他機構提供更客觀和科學化的參考資料,以助制訂長遠保育策略。我們更計劃於稍後階段召募本地潛水員成為『公眾科學家』,鼓勵他們拍照記錄潛水時遇見的珊瑚魚,讓我們的資料庫及圖集更完整。」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蔣素珊女士表示:「發現外來物種沙巴龍躉,為本地海洋生態響起一大警號。於本地水域引入外來物種,會破壞現有生態平衡。特別是沙巴龍躉,牠們的生長速度快而在香港水域又缺乏相應的天敵,可構成更大威脅。我們呼籲市民切勿在本地水域進行放生活動,尤其是當大家不了解該動物的生態、其所屬的棲息地、以及是否香港原生物種時,更不應隨便放生。另一方面,我們很高興在本港水域發現蘇眉。由於過去十年內在香港水域都沒有蘇眉的記錄,今次的發現有機會表示本地海洋生態正在改善當中。然而,這仍需靠持續監察來確定。可見全面的海洋生態研究非常重要,而珊瑚魚普查更是不可或缺的部份。」

蔣素珊女士補充道:「自2005年開始,保育基金撥款港幣近690萬元,支持51個中華白海豚的科研項目及工作坊,當中很多都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績。保育基金一直支持於台灣海峽東部的中華白海豚的研究項目,研究結果促使當地政府將該種群八成的棲息地劃為保護區。另外,保育基金亦促成中國史上首個成功招引海鳥繁殖保育項目,協助保育極度瀕危、在野外僅餘50隻的中華鳳頭燕鷗。於2014年的繁殖季節期間,有至少13隻雛鳥順利出生及離巢。長久以來,保育基金一直在大熊貓保育上扮演重要角色,支持不同形式的保育工作,包括棲息地修復工作、野外巡護監測研究、大熊貓覓食對策研究等,同時亦協助中央政府推動跨省份的大熊貓保育項目。」

香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在推動自然保育成為重要的香港文化上,海洋公園和保育基金一直不遺餘力,而基金亦是政府的親密夥伴;這項最新的珊瑚魚普查提供了重要資訊,讓公眾加深認識香港海洋生態,並有助政府推動長遠保育工作。

李嘉欣小姐表示:「作為一位家長,我非常欣賞海洋公園在提升保育意識方面的工作,和保育基金在研究本地海洋生態上付出的努力,這些貢獻可以確保我們的下一代能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海洋公園是我的兒子最喜歡遊玩的地方,除可以讓他親親不同動物外,又可以認識大自然,一舉兩得。」
最後陳晴女士呼籲:「保育基金將於今年三月八日舉辦首個慈善跑『生物保衛賽』,我鼓勵大家把握機會,參與這項有趣而又極具意義的活動,了解海洋生物正面臨的威脅。」

關於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承諾透過協作籌款與科研教育,致力提倡促進及參與亞洲區內務實有效的野生生態保育工作,並重點保育中華白海豚與大熊貓以及其棲息地。保育基金展望各界無私合作,攜手保護亞洲野生生態長久繁盛豐饒。
保育基金自2005年擴展以來,已撥款資助逾370項研究,研究物種包括鯨豚、大熊貓以及其他物種,資助總額逾港幣4,900萬。在2012至2013年度,保育基金共資助了五項有關中華白海豚的研究,以監察種群數量及棲息地健康,並繼續支持白海豚基因數據庫,務求增加對區內白海豚的了解,訂立更長遠有效的保育計劃。保育基金亦透過「野外生態保育大學生贊助計劃」,啟迪大學生參與野外研究工作。2008年四川大地震後,保育基金成立了「大熊貓基地震後重建基金」,向受損保護區捐贈物資,並資助保育研究及生境修復工作,協助受影響地區儘快恢復運作。
保育基金作為支援亞洲區保育工作的慈善信託基金,極需要您的支持。請以捐款支持,加入基金之友成為會員,與保育基金攜手為亞洲生態出一分力。
基金之友詳情見 http://www.opcf.org.hk/tc/fof.php

關於海洋公園
海洋公園是香港本土獨特的主題公園,持續營造家庭歡樂和美好回憶。自 1977 年 1 月作為非營利機構開業以來,海洋公園經多年發展,現已成為世界級觀光景點,緊密連結大自然和旅客,並以動物保育、研究及積極建立社區關係著名。海洋公園開業至今已有接近一億三千萬名旅客觀光,老少咸宜,一直致力提供具有教育和保育性質的綜合娛樂體驗。海洋公園入場門票及商品店指定精品之部份收益持續撥捐給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以支持動物保育工作。2012 年海洋公園勇奪由瑞典里瑟本主題公園頒發,廣受全球主題公園及景點業界認同的頂尖榮譽大奬「Applause Award」(全球最佳主題公園)。該獎項每兩年於國際遊樂園及景點協會博覽會上頒發一次,表揚在管理、營運及創意成就上發展驕人的旅遊景點。自 1980 年以來,海洋公園是亞洲第一個獲得此國際殊榮的主題公園。
海洋公園 – 回饋社群
身為香港人的公園,海洋公園設立了多項優惠回饋社群,令更多香港人可前來遊玩,措施包括:1) 為於生日當天入場及 65 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持「殘疾人士登記證」的人士提供免費入場,以及 2)為領取綜援的家庭成員,及社會福利署下的轄下會員團體提供優惠門票。此外,海洋公園亦會向慈善機構捐贈物資,並提供特別優惠予學校團體,以及推行各類關懷社區的活動。於 2013-2014 年財政年度,海洋公園共實行 13 項社群措施,總值共港幣一億三千萬元,令超過 460,000 人受惠。

香港珊瑚魚普查資料概覽
研究機構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保育基金)
重要性 香港首個以科學化及系統化方式進行的珊瑚魚普查,旨在研究香目的
*記錄香港水域內珊瑚魚多樣性、分佈及數量等基本資料港水域的珊瑚魚數量及物種多樣性,並邀請公眾參與
*於下一階段建立可供公眾於網上查閱的香港珊瑚魚資料庫,為長遠監察魚類資源,及海洋空間規劃提供參考資料
*了解物種多樣性、分佈及數量的長遠變化及趨勢,以助制訂有效的海洋保育策略
*為政府及公眾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有助評估未來發展的潛在影響
*向環境局及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有關本地物種紅色名錄及海洋生境保育的數據,協助制定「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
普查時間 2014 年 6 月至 11 月;將於 2015 年 3 或 4 月繼續進行普查2014 年普查初步結果
蘇眉 (Cheilinus undulatus)
沙巴龍躉
黃紋擬鱸(Parapercis xanthozona)
*於 17 個地點進行了超過 146 次下潛、總潛水時間超過 8,840分鐘 (約 147 小時)
*記錄了 175 個珊瑚魚品種
*當中有 25 個魚類科目下合共 44 個品種屬於「罕有」的珊瑚魚品種
*在其中一個普查地點發現一條蘇眉 (Cheilinus undulatus),該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級別,其國際貿易亦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管制,近十年內香港水域沒有記錄
*發現一條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的香港紅斑 (Epinephelus akaara)
*在其中兩個普查地點發現三條沙巴龍躉,此乃人工繁殖而成的雜交品種,懷疑因放生活動而流入香港水域,有機會對香港海洋生態及生物構成威脅。沙巴龍躉的繁殖用以滿足本港市場對
活珊瑚魚之需求,牠們生長速度快,容易適應不同環境,但一旦被放歸野外,可能為本地原生物種帶來莫大的競爭
*首次發現兩個從未在香港記錄或記載*的品種,分別為黃紋擬鱸(Parapercis xanthozona)及和歌銜鰕虎魚(Istigobius hoshinonis)
(*包括由漁護處管理的「香港海水魚資料庫」,以及其他相關書籍和學術刊物)
*發現三個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近危」的 物 種 , 包 括 青 斑 (Epinephelus coioides) 、 芝 麻 斑(Epinephelus bleekeri) 和青衣(Choerodon schoenleinii)
歌銜鰕虎魚(Istigobius hoshinonis)
普查地點 最少 20 個分佈於西貢及香港東北水域的普查地點,並優先選擇珊瑚覆蓋面積較大、珊瑚魚品種多和受歡迎的潛水熱點、過去較少被研究的水域,以及於不同天氣環境下都容易到達的位置進行普查
研究方法*以水肺潛水進行水底觀察,記錄當時出現的珊瑚魚品種
未來計劃*保育基金將於下一階段招募本地潛水員成為「公眾科學家」,
*使用流動樣條法進行普查,潛水員無需跟隨一條特定路線,各人可於其指定區域內自由活動,有助擴大普查範圍
*普查記錄每個地點的生物多樣性及每個品種的數量
*所有品種均有相片作記錄作日後辨認之用 (如有需要)鼓勵參加者透過拍攝於香港水域發現的魚類,幫助保育基金建立一個資料較完善的資料庫及圖集。透過邀請公眾參與是次計劃,保育基金可團結更多潛水愛好者,提高市民的海洋保育意識
*海洋公園最新成立的潛水隊伍亦會參與是次計劃
2014/15 年度資助科研及保育項目
在科研顧問委員會審核過超過 180 份申請書後,保育基金將會撥款超過港幣 800 萬元支持46 個關於保育及科研、社區教育及能力培訓項目。除了兩個重點物種 — 大熊貓及中華白海豚,撥款亦會用於保護亞洲區內其他受威脅的物種。以下是其中四個新研究物種:海倫樹蛙、馬來熊、坡鹿和蘇門答臘犀牛。


海倫樹蛙
學名 Rhacophorus helenae
保育狀況 瀕危
概要 海倫樹蛙是於 2009 年被首次發現的新品種。
研究人員至今只記錄過五隻海倫樹蛙個體,因此,牠很有可能是最瀕危的一種蛙類。但因數
據不足及對這物種缺乏認識等問題,令制訂保育計劃變得非常困難
威脅
*因人類侵佔而令到生境受損及破碎化
*被捕捉作寵物貿易
合作項目
保育基金正支持澳洲博物館利用生態模型及進行實地調查,取得有關海倫樹蛙的分佈和棲息
地選擇等資料,以制訂保育策略。計劃亦包括指導兩位當地碩士研究生的工作,希望能提升
他們的能力以幫助當地物種的研究


馬來熊
學名 Helarctos malayanus
保育狀況 易危
概要 馬來熊非常罕見,亦是全球最缺乏研究資料的
威脅
*因伐林而造成的生境破壞熊類之一,特別是在印度東北面的馬來熊數量、分佈和生態學上的資料嚴重不足,令保護馬來熊的工作難上加難
*厄爾尼諾的乾旱效應使人為山火的破壞更嚴重
*偷獵作商業用途
合作項目 保育基金正資助印度保育組織 Society for People, Animals and Nature (SPAN),在 Dampa Tiger Reserve 進行馬來熊研究,了解牠們的種群數量、分佈及威脅,以減低人類活動對牠們的影響。保育團隊也會舉辦會議及工作坊,教導當地人保育馬來熊的重要性


坡鹿
學名 Rucervus eldii
保育狀況 瀕危
概要 坡鹿是東南亞特有的一種中型鹿,可分為三個亞種,當中的曼尼普爾坡鹿 (Rucervus eldii eldii) 僅分佈於印度曼尼普爾內的洛克塔克湖的南部,野外數量只有 204 隻,瀕臨絕種的邊緣
威脅
*過度捕獵作本地食用及醫藥貿易用途
*因人類入侵及農地擴張而造成的棲息地破壞和破碎化
合作項目 我們正在支持印度巴拉迪大學,評估當地坡鹿的數量及分佈,並找出人類活動對坡鹿的影響。所得數據有助我們長期監察坡鹿的數量,及作出可持續的管理。保育團隊也會提高當地社區領袖對保育的認識,讓他們知道保育如何影響人類的未來


蘇門答臘犀牛
學名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保育狀況 極度瀕危
概要 蘇門答臘犀牛現時的全球數量僅餘 100 隻,分
威脅
*過度偷獵犀牛角
*因野外個體數目太少而令繁殖效率減低
合作項目
我們將會資助國際犀牛基金,在印尼蘇門答臘Way Kambas 國家公園(全球唯一一個擁有數量增長的蘇門答臘犀牛種群的棲息地)進行密集式的巡邏,以防止非法捕獵,達至零犀牛捕獵,零入侵,及減少百分之 50 對其他大型動物的非法捕獵為最終目標

保育里程
*過去 19 年,海洋公園向保育基金撥捐合共 9,620 萬港元
*自 1995/96 年度起,保育基金共資助了 420 多項保育項目及研究,遍佈 18 個國家,涉及超過 85 個受威脅的物種
*自 2006 年開始,保育基金成立及管理全港唯一的「鯨豚擱淺行動組」。至 2014年為止,保育基金處理了超過 270 宗香港水域內的鯨豚擱淺個案
*推出野外生態保育大學生贊助計劃。計劃於 2013/14 年度邁向 10 週年,合共資助了 249 名本地大學生前赴亞洲區內超過 14 個國家,參與及進行多達 110 項野外考察工作,涉及 38 個物種。超過一半參與過計劃的學生現已投身保育界工作,或正修讀與保育有關的課程
*透過馬蹄蟹保母計劃,將超過 1,255 馬蹄蟹放歸野外,當中有 56 隻被植入晶片後放歸後監察之用
1996*於 1996 年 1 月 21 日舉辦第一屆的海洋公園保育日
1999*「香港熊貓保育協會」由海洋公園成立,並註冊為獨立的慈善信託基金,旨在保護大熊貓
2005*「海洋公園鯨豚保護基金」與「香港熊貓保育協會」合併為「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旨在保育亞洲區的野生生態
*推行首屆「野外生態保育大學生贊助計劃」,資助了六位學生到柬埔寨參與兩項野外考察
2006*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保育基金成立全港唯一的「鯨豚擱淺行動組」以跟進香港水域的鯨豚擱淺個案。至 2014 年為止,保育基金已處理超過 270 宗香港水域內的鯨豚擱淺個案
2007 *湛江市政府根據保育基金支持周開亞教授於 2005 及 2006 年的研究成果,建立雷州灣中華白海豚市級自然保護區
2008 *在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大地震後,成立了「大熊貓基地震後重建基金」,為內地多個受影響的大熊貓保護區提供緊急援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根據保育基金支持王愈超博士自 2003 年的研究成果,正式將台灣海峽東部中華白海豚亞種改列為「極度瀕危」
2009 *支持漁農自然護理署,為香港的郊野公園的野猴進行絕育手術。至 2014 年,已為超過 900 隻青年及成年的雌性野猴進行輸卵管結紮手術,以控制本地野猴之數量
2010 *舉辦首屆「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至 2014 年為止,超過 2,777 學生參與計劃,將超過 1,255 馬蹄蟹放歸野外,當中有 56 隻被植入晶片仍放歸後監察之用
2011 *展開香港首個系統性的海馬普查計劃,欲記錄海馬的數目、品種多樣性、大小、性別及分佈情況。直至現在,研究團隊合共發現 25 隻黃海馬,並為其中11 隻體形適合被標籤的黃海馬進行標籤
2012 *推行首個國內大熊貓科普教育項目「熊貓行動」
*成立「基金之友」好友會
*參與組織及處理膠粒墮海事件
*與四川省、陝西省及甘肅省的林業廳簽訂了《大熊貓震後重建工作五年框架協議》, 承諾撥款 737 萬港元支持大熊貓的保育工作
*一個由保育基金資助的研究項目,於越南發現三個新物種,包括海倫樹蛙
(Rhacophorus helenae)、突蟾(Leptolalax applebyi)及 多刺樹蛙(Gracixalus lumarius)
2013 *協辦首個「東南亞海洋哺乳動物擱淺網絡及工作坊」
2014 *長期資助的中華鳳頭燕鷗保育項目取得突破成果:中國首個人工招引海鳥繁殖的成功個案。在 2014 年的繁殖季節,有至少 43 隻中華鳳頭燕鷗被吸引到研究地點繁殖,並有至少 13 隻雛鳥成功離巢
*參與成立及加盟「兩岸三地鱟保育聯盟」
*野外生態保育大學生贊助計劃邁向 10 週年,合共資助了 249 名本地大學生前赴亞洲區內超過 14 個國家,參與及進行多達 110 項野外考察工作,涉及 38 個物種。超過一半參與過計劃的學生現已投身保育界工作,或正修讀與保育有關的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