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真係勁到無朋友!
一直不明為何「列尼史葛」咁勁!!
睇完呢套片就明,佢真係勁到無朋友!
成套片,麥迪文只係在無人地方同電腦、空泥土及薯仔做戲。
有人都是一群地球人或太空船內的人演戲。
勁~竟然無悶場,而且一直睇到佢結尾,真係勁到無朋友。
至於麥迪文又係勁,一個人對全四處空地及薯仔都可以演戲,臨尾段仲要送大家一幕合情合理的獨幕,勁到無朋友。
你以為拍無人火星不易?
最難是拍那種無助孤獨感。
但我最欣賞是女阿頭在太空船內行來行去,其實係飛來飛去,仲靚到好似游水咁。
勁,呢d先係演員。
看此片另一些講到是:
*故事入面的中國人甘願放棄一切也要救人,用自己國家的太空船協助,即是??
*人不怕有事,重要係你有無用自己所識的救自己,所以係植物學家的麥迪文可以自救。
*唔可以唔理伙伴,所以女阿頭帶同伴救人。
*人在太空,唔駛理阿頭點想,做了先。
*人要自救,唔好等政府。
*中國與美國將來是伙伴,歐洲唔入流。
*入面無愛情線,只有親人線,就算伙伴都係。
*薯仔係未來人類食物。
*要識電腦,白痴前代的都要識,因為簡單反而有生存位。
*不要放棄,就算死到關頭都唔好放棄,無人知下一步會發生咩事。
>>好好睇,放心入場!
薯仔萬歲~
《普羅米修斯》《帝國驕雄》《異形》
金像級殿堂大導 列 尼 史 葛 突破顛峰力作
《叛諜追擊》系列 麥 迪 文 挑戰影帝寶座
《火星任務》THE MARTIAN
「二十世紀福斯影片」香港榮譽發行
主演:麥迪文 (Matt Damon) 、謝茜嘉積絲婷 (Jessica Chastain)、
姬絲汀慧 (Kristen Wiig)、凱特瑪拉 (Kate Mara)
導演:列尼史葛 (Ridley Scott)
故事簡介
「二 十世紀福斯影片」榮譽發行,本年度全球最引頸以待的3D超級震撼鉅片──《火星任務》(THE MARTIAN),是《普羅米修斯》《帝國驕雄》《異形》金像級殿堂大導演列尼史葛的顛峰力作。改編自超人氣同名暢銷小說,故事所帶來史無前例的震撼力, 獲得NASA(美國太空總署)點名表示讚嘆,令到這宗本世紀最不可能的外太空救援任務,從片片氣勢中磅礡展開!太空人馬克(麥迪文)登陸火星執勤時,慘遭 突如其來的暴風襲擊,令他被迫與大隊分散。所有組員誤以為他已殉職,獨留他在火星後,迅即撤退折返地球。在火星上孤立無援的馬克,運用無窮聰明才智,於極 有限資源下努力活下來,並設法將訊息成功傳回地球!NASA立刻拉攏世界各國優秀的科學家,跟太空組員組成團隊,分秒必爭冒死拯救馬克危在旦夕的性命;全 世界也開始著緊為馬克加油,冀盼他平安歸來。
《叛諜追擊》系列億萬票房巨星麥迪文,憑著驚為天人的突破演繹,勢必挑戰影帝寶座;《追擊拉登行動》金像提名謝茜嘉積絲婷、《發夢王大歷險》型格女星姬絲汀慧、今年新版《神奇4俠》新紮紅人凱特瑪拉等,同樣技驚四座,鋒芒畢露!
列尼史葛+麥迪文+祖高達 黃金組合促成《火星任務》
一 班太空人在火星上執勤時,遭上突如其來的猛烈風暴,必須緊急撤退,而大家都假設未能跟上大隊逃離現場的馬克已經殉識。但馬克原來大難不死,只是受了傷,但 被獨留在火星之上,情況一樣堪虞。如果他不想成為第一名在火星上喪命的人,就必須立刻採取應變措施,靠一己之力想辦法如何在火星上保命,因為來自地球的救 援,距離他有數年之遙、220,000,000公里之遠......
導演列尼史葛說:「這是個終極求生故事,馬克處於絕對的孤立,這電影是關於他如何面對和應對絕境,他的命運取決於他是否向恐懼和絕望低頭,接受自己必死無疑,還是選擇以向來的訓練、知識、經驗和一份幽默感,處之泰然地解決難題。」
馬 克的幽默感成為了應付這個難關的關鍵,讓他克服無助感,把精神集中在解決目前緊急狀態之上。他的樂觀態度是這個故事的重要元素,也是吸引麥迪文擔演這個角 色的一大原因。麥迪文說:「我喜歡他和其他角色的幽默感,電影中的喜劇格調與緊張的劇力相輔相承,而這在科幻片種中一向都是較為少見的。」
曾 在《極樂帝國2154》(“Elysium”)中跟麥迪文合作過的監製Simon Kinberg,把本片劇本交給他,而麥迪文在兩天後已經回覆,表示出極度的興趣。Simon Kinberg回想說:「麥迪文對這個故事的反應,跟片商和我一樣,他覺得故事很有原創性、有趣、刺激,而且以一個獨特的角度去說一個求生故事。我們覺得 能飾演馬克的人,除了麥迪文之外另無他選。」
劇本是根據由電腦程式員變成作家的Andy Weir的小說改編,Aditya Sood是第一個看了原著的監製,那時2014年的實體書還未出版,小說是在網絡上分段連載,及後在Amazon上發售印刷版。
Aditya Sood說:「我認為這是我看過最出色的科幻故事之一,在馬克身上發生了所有能夠出亂子的事,但他還是繼續堅持下去。故事所帶出的希望,令它能夠成為一部遠超於緊張冒險故事的電影。」
製 作團隊本來請來當紅編劇祖高達(Drew Goddard)擔任編劇和導演,祖高達曾任《末世凶煞》(“Cloverfield”)、《地球末日戰》(“World War Z”)編劇,以及《屍營旅舍》(“The Cabin in the Woods”)聯合編劇兼導演,其作品一向都成為熱話。監製Simon Kinberg說,祖高達在數個月內已經寫好了初稿,以改編一個有極多科學和數學理論、人物眾多、故事層面豐富複雜的小說來說,過絕非易事。
有 了祖高達的劇本,麥迪文擔任主角,本片的製作一直都很順暢地發展,直至祖高達因有另一份導演工作在身而未能兼顧執導本片,團隊需立即找另一位導演掌舵,而 監製Simon Kinberg說:「我們不但是要找一位好導演,而是一位大師級導演。」團隊當時有好數位頂級導演人選,還在費煞思量之時,他們竟收到了一個令人喜出望外 的消息:列尼史葛有意執導。
Simon Kinberg說:「列尼史葛是我最喜歡的導演,而且他能適合執導這故事,但最初他還在忙另一項工作,而後來當我們得知他那個工作要延期,便立刻把劇本交給他。
列尼史葛說:「吸引我的不只是馬克這個近乎不可能的求生任務,還有拯救任務中所需要要的強大團隊合作,包括美國太空總署和很多國際合作夥伴,所有地緣政治上的競爭對手,都必須求同存異為共同目標努力,去把馬克帶回家,而全世界都被這項巨大且複雜的挑戰弄得束手無策。」
祖高達非常高興他的劇本最後落在列尼史葛手中:「我的創作一向都是受列尼史葛影響和啟發,他的電影已進入了我的創作基因,能夠有機會跟他合作真的是夢想成真。
網絡連載小說成為年度鉅片 原著作者夢想成真
而 對原著作者Andy Weir來說,這本小說由一開始只是在網上連載,到現在成為了電影,到現在他都不太相信這是事實。他說:「我住在加州北部,從來都沒有跟紐約的經理人、以 及在洛杉磯的監製和電影公司工作人員見過面,所以當他們告訴我列尼史葛將會執導,我當時完全覺得這由始至終都只是一場惡作劇。」
Andy Weir一向都覺得他這本有極大量科學與數學理論的小說,只是寫給行內人看,沒想到主流讀者都會感興趣。他創作這小說時,一開始只是構想一個人類到火星執行任務的故事,但慢慢地對於在火星上可以遇到的失誤和危險等情況感到著迷。
初 時,他每六至八星期就會把新的故事單元上載到網絡,慢慢地累積了一班粉絲和良好的口碑。他在三年內寫完了整個小說,並印製成實體書,於Amazon出版發 售,只售99仙,但不久便有經理人聯絡Andy Weir,並開始與Genre Films電影公司聯繫,展開了他所說「每個作家都夢寐以求的夢想成真」歷程。
Andy Wei寫的故事設定於不久的將來,大概距離現在12至15年,而書中所有科學層面的東西,都是有現今的理據可依。但唯一不合情理的,是在大氣壓力薄弱火星上(少於地球大氣壓力1%),書中所描繪的猛烈火星風暴是不可能發生的。
他 解釋說:「我要找一個能迫使太空人離開火星我理由,所以我容許自己有這個誤差,而且我覺得這個風暴是蠻酷的。」故事中,風暴是發生在太空人為期31個火星 日的第18日(火星日,Sol,是火星上一天的長度,大約24小時零40分鐘),由這個意外發生的一刻開始,馬克的智謀、決心和勇氣,將受到前所未有的考 驗。
麥迪文說:「馬克是個植物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被派到火星是為了研究土壤和收集樣本,希望能研究出火星土壤的成 份和栽種植物的可行性。他擁有在火星上求生的知識和訓練,但最大的敵人是時間,他相信由地球派來的救援會是在三至四年後,而以人類之力去對抗大自然,通常 都是後者獲勝。」
馬克必須靠己的意志力去打這場仗,沮喪與絕望情緒跟火星的絕望一樣致命,他每日都有一段錄像日記,而他知道這些都可能會成為他的遺言,所以每次都會紀錄低一些新發現的科學理論,再加上適量的幽默感和笑話。
Andy Weir補充說:「馬克的性格是以我為藍本的,分別是他比我聰明和勇氣,而且沒有我的缺點。我想他是我想自己成為的人,而他就是麥迪文。」
列尼史葛為謝茜嘉積絲婷打造又一女強人角色 眾人物及演員擦出火花
而 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Andy Weir得到的其中一個驚喜,是其他配角人物如何在故事發展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祖高達的劇本中,太空人和NASA的研究人員,都是佔有同樣的重要性,導 演豐富了當中一些動作場面,而且把露易斯指揮(Commander Melissa Lewis)的角色強化了,塑造出一個如同他其他作品中常見的女強人角色。
露易斯指揮官是第三次火星任務「Ares III」的領袖,率領著包括馬克的六個成員前往火星,她負責指揮地面任務,以及他們所乘坐的太空船「賀米斯」(Hermes)。由地球飛往火星需時九個月,讓露易斯有足夠的時間在團隊中建立起威信,以及令大家團結一致。
飾 演露易斯的謝茜嘉積絲婷(Jessica Chastain)說:「這角色寫得非常好,是列尼史葛作品中經典女性角色的其中之一。露易斯來自海軍,她要領導一班各有其專業知識和任務的太空人些火 星,她對隊員非常友善和藹,但同時也樹立起其領袖的角色和地位。意外發生後,露易斯相信馬克已經遇難,所以作出了把他留低的決定,率領其他人及時離開險 境。但這決定其實令她非常歉疚,這種情緒也大大影響了她之後的一些行動和命令的誠信。
由米高皮拿(Michael Peña)飾演的太空船舵手歷奇麥甸力(Rick Martinez)是個典型的口花花機司,也是個自信爆棚、經驗豐富的美軍,他與馬克經常搞笑地互塞,是搞氣氛的高手。米高皮拿說:「我拍本片之前剛拍完 《戰逆豪情》(“Fury”),所以已掌握到軍人是喜歡說甚麼笑話,那些笑話都是比較低俗粗皮的,但某程度上可以幫助大家放鬆,假裝不害怕眼前的險境。」
團 隊中另一位女成員,是由《神奇四俠》(“Fantastic Four”)凱特瑪拉(Kate Mara)飾演的貝芙祖安遜(Beth Johanssen),她沉默寡言,但卻是個電腦天才,所有電腦和技術上的問題,都是靠她折拆解。凱特瑪拉說:「我在收到劇本之前已經跟列尼史葛見過面, 討論這個角色,我是他的忠實粉絲,甚至把我的狗以《帝國驕雄》的角色Lucious來命名,我當然是非常希望可以跟合作。」
凱特瑪拉也同樣高興能與謝茜嘉積絲婷合作,她說:「我喜歡由她來演指揮官,我的角度祖安遜非常敬重露易斯,而我也非常敬重謝茜嘉,我很喜歡她之前拍過的作品和她選擇拍甚麼電影的取向。」
其 他隊員還有由《戰神:海格力斯》(“Hercules”)雅斯肯尼(Aksel Hennie)飾演的德國化學家艾力禾高(Alex Vogel),和《美國隊長》系列(“Captain America”)施巴斯坦史丹(Sebastian Stan)飾演的美國航空軍醫基斯貝克(Chris Beck)。挪威演員雅斯肯尼表示:「《火星任務》是個關於孤獨與團結的故事,也彰顯出人性最光輝的面貌。」
拯救馬克成全球焦點 非常時期執行非常任務
意 外發生後,NASA的官員和工程師都在嘗試接受他們失去了一位太空員的事實,但NASA和加州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中有些人則在努力找出方法把馬克帶回家,這是本世紀最受傳媒著目的事件,NASA和JPL的人員和科學家正處於風眼之中,全世界都 在看。
由《發夢王大歷險》(“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姬絲汀慧(Kristen Wiig)飾演的太空總署媒體關係總監安妮蒙露絲(Annie Montrose),可以說是腹背受敵,一方面要在忙得不可開交的NASA人員身上取得最新資訊,另一方面要應付窮追猛打的傳媒。姬絲汀慧說:「安妮要處 理眾多想為事件發言的重要人物,同時要決定他們要公開甚麼資訊給大眾,她要在公眾知情權和NASA的名譽間取得平衡。」
蒙露絲在一個以男性主導的環境下工作,但她成功獲得了上司、即太空總署署長泰迪山達士(Teddy Sanders)的信任,而他對這事件更是責無旁貸,全世界的首長都在看他的決定。
飾 演太空總署署長的傑夫丹尼爾(Jeff Daniels)說:「泰迪要與一班非常高學識的人交手,他們是頂尖科學家,但他應付他們的方法,是把他們當作貓兒般看待。他們也許是聰明的貓,但仍然是 貓而已,因為他們總是把理論和概念放在口邊,以展示出其智慧和學識,但卻害怕做決定,沒有人夠膽把責任攬上身。所以泰迪很享受自己的權力在這班空口講白話 的人之上,有時還可把他們擺弄於股掌之間。」
不過,對於馬克來說,他的問題非常清晰:當糧食儲備都耗光後,他如何在火星上自行種植食物維生?如何與NASA保持聯繫?如何解決氧氣供應問題?
還有,他如何單靠露易斯的disco音樂清單這唯一娛樂來渡過這漫長日子?
絕地求生 把馬克帶回家成為全人類的重大任務
火星是個不毛之地,早晚溫差極大。在夏季時,氣候可以低至攝氏零下153度,高至攝氏22度,但氣溫不算是最大的問題,因為首先要在火星上能否正常呼吸已經成疑,空氣中有95%是二氧化碳;土壤中缺乏能夠孕育植物的細菌;火星上是有水的,但只以冰的形態存在。
其實火星的赤紅顏色,已經是一個警號,人類身處火星,只會死於窒息及低溫症。但人類永遠不會因為某個地方不歡迎我們而卻步,所以我們登陸火星。
人 類若要探索火星,就必須要製造一個居住艙(HAB,Artificial Living Habitat)。在《火星任務》中,NASA和JPL已經用了四年時間,用無人探測器把居住艙的預製組件、以及各類補給品、糧食、裝備等空降到火星,而 太空人則隨後登陸火星把居住艙組裝及執行任務,而一架火星接駁船(MAV,Mars Ascent Vehicle)會在30個火星日後把他們接回太空船。
在第18個火星日,太空人已經把居住艙組裝完成,這是一個90平方米大的加壓機艙。
大量的太陽幅射和中子幅射穿透火星稀薄的大氣層,因此居住艙的外殼是要由多層以克維拉纖維(Kevlar)、邁拉膜片(Mylar)等強化物料造成。
居 住艙的內部有簡單的床位、工作間、氣壓艙等空間,另外還有一個儲存工具設備的儲物室,以及用以維生的設備如氧合器(oxygenator)、大氣調壓器 (atmospheric regulator)、循環造水器(water reclaimer)等。這些儲備和設備是要足夠六位太空人於火星上維持68個火星日。而意外發生後,只剩下馬克一人,這些儲備則夠他使用400個火星 日。所以馬克仍可拖延一回時間,但絕對不足夠他維持到救援來臨。
馬克是個植物學家,他帶了幾個馬鈴薯到居住艙,以及一些細菌去令火星土壤能培養植物發芽。曾經拯救人類於飢荒的馬鈴薯,今次在另一個星球上維持著一個人的性命。糧食問題總靠解決了。
之 後,馬克用探測車(Rover)去尋找在1997年已被棄用的拓荒者號(Pathfinder),並用它的攝錄機聯絡上NASA和JPL,第二個問題解決 了。他甚至找到了製造氧氣的方法。馬克有加壓機艙作容身之所,有足夠的氧氣,也有糧食和水以及製造方法,他又可以跟NASA聯絡,一切似乎在控制之內,如 無意外,他的生存機率已經大大增加了,但莫非定律(Murphy’s Law)原來在火星上都一樣通行,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
另 一次可怕的意外把馬克辛苦製造的一切徹底破壞,也打沉了他的樂觀意志。現在時間無多,NASA必須加快拯救行動,全天候去應付這個緊急狀況。由美國侯斯頓 到中國北京、澳洲墨爾本到俄羅斯莫斯科,所有人都非常緊張馬克的情況,因為他已經不止是個太空人,他已成為一個象徵。他面前的危機正在考驗全球各大首領, 他們不但要拯救一個人,更是要拯救全人類的願景。
布達佩斯全球最大攝影棚搭景拍攝 當地著名The Whale文化中心充當NASA基地《火星任務》在2014年11月8日在布達佩斯(Budapest)開始拍攝,布達佩斯擁有美景與經濟豐富的電影製作 人員,向來都吸引了很多荷里活電影取景,但本片之所以要在這個城市拍攝,主要是為了位於附近的Korda Studios的攝影棚。
Korda的六號攝影棚,是全球最大的,所以最適合搭建火星地勢、居住艙和火星接駁船。本片中大部分文戲、居住艙的室內場景、和大風暴的場面,都是在這裡拍攝,再在後期製作時配上於約旦拍攝的全景畫面。
監製Mark Huffam說:「我們曾在澳洲內陸地區尋找用來拍攝火星表面的場地,但最後未能成事。後來決定在片場中拍攝大部分的火星場面,讓我們對環境有更大的控制,之後在後期時才配上在約旦沙漠山谷瓦地倫(Wadi Rum)拍攝的戶外畫面。」
在製作期間,Korda成為了大本營,因為片場中六個攝影棚全都用來搭建了不同的場景,包括「賀米斯」太空船和太空人的居住艙。美術設計部經常都要追趕列尼史葛的步伐,因為他是出名比原定時間表快的人。
除 了Korda Studios外,布達佩斯還提供了另一個重要拍攝基地,就是在多瑙河旁的The Whale文化中心,這成為了片中很多關於NASA的場口的拍攝地點,包括太空總署署長和媒體關係總監的辦公室、會議室、休息室和咖啡店、太空總署大門、 和飛行控制室等。美術指導Arthur Max這樣形容這建築物:「世界級的嶄新建築藝術,擁有龐大的曲面幾何結構、運用了大量的玻璃和石屎、還有機動控制開關的百葉窗簾,讓我們可以全面地控制 光度。這建築是個天賜之物,如果要在攝影棚內搭建這樣的場景,必定所費不菲。」
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NASA的控制中 心(Mission Control Room),這裡有大型中央螢幕,被多個小螢幕環環包圍,各個螢幕都在顯示重要的數據和畫面,這些畫面都是從衛星、偵察軌道飛行器、探測器和國際太空站發 送過來,太空總署衛星通訊員敏迪栢加(Mindy Park)也是在控制中心發現馬克還未死,而NASA的領導人們在數月後也是在這裡執行和監控火箭發射,到火星拯救馬克。
控 制中心的多個螢幕上顯示的複雜圖片和影像,列尼史葛選擇不用錄幕拍攝然後在後期時才加上這些圖像,而是要在現場拍攝時,螢幕上是有真正的圖像,用以作為光 源和讓演員即時對這些圖像作出反應。於是,製作團隊請來了曾製作《凸務MADAM 》(“Spy”)和《職業特工隊5:叛逆帝國》(“Mission: Impossible Rogue Nation”)等的英國「Territory」公司合作,由平面藝術師Felicity Hickson運用來自NASA的錄像和高清衛星圖片製作出在電影中出現的螢幕圖像。
美國太空總署破天荒全力支持拍攝及製作
當 然,NASA是《⽕星任務》拍攝與製作的主要合作夥伴、專業顧問和智囊團,由劇本創作到正式拍攝,NASA都不遺餘力地全力提供支援。監製Mark Huffam說,NASA在與導演列尼史葛首次開製作會議時,已表示他們早看這原著小說,而且對於小說改編成電影感到非常雀躍興奮,將會與製作團隊保持無 間合作,交流意見。
製作團隊獲得批准,在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拍攝火箭發射,包括2014年12月Orion的發射。Orion是新一代用來探索火星的太空船,而這次Orion的發射,更是帶著 列尼史葛在劇本封面上畫的馬克畫像及他的聲明「I’m going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上太空。
《火星任務》與NASA的合作源於該署的「電視及電影協作部門」(Film and Television Liaison)的Bert Ulrich,再伸延到「行星科學部門」(Planetary Sciences)的主席Dr. James Green,以及「火星研究部」(Mars Office)的Dave Lavery,他們都擔任電影劇本及製作的技術顧問。
Bert Ulrich表示,Andy Weir的原著小說已經成為了約翰遜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的非正式推薦讀物,而列尼史葛的作品令正在準備火星探索之旅的NASA有很大的共鳴。Bert Ulrich說:「科幻作品,尤其是科幻電影,向來對真正的科學研究都有其影響力,我認為藝術和科學都是源於相同的創意、好奇心與視野。」
美 術指導Arthur Max在Dr. James Green的帶領下,參觀了約翰遜太空中心,以及舊時「水星計劃」(Mercury)和「阿波羅計劃」(Apollo)的控制中心,還有現時的控制中心, 讓他了解需要怎樣的條件才能把人類送上火星,他說:「我把我在NASA看到的東西整合,加入我為本片創作的未來設計,構思出下一個控制中心會是怎樣的模 樣。NASA不但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參考資源和意見,更審批我們的設計。」
火星風暴迫真拍攝 攝影棚營造超級風暴效果
製 作團隊在The Whale的NASA場景拍攝完畢後,便移師到有100英畝大的Hungarian Expo拍攝,在這裡搭建出JPL辦公室、研究室和飛機庫等場景。在這裡的拍攝工作於11月底完成,在短休後,便在Korda Studios開始拍攝火星的戲碼,也是麥迪文與其他飾演太空人的演員的演出時候。但根據各人的故事線,麥迪文只是在12月中的其中三日才會跟謝茜嘉積絲 婷和其他演員一起拍攝,及在2月有幾天會跟謝茜嘉有對手戲,其他的時間他都是做獨腳戲。
謝茜嘉積絲婷說:「現在我和麥迪文已一起拍過兩套戲(另一套是《星際啟示錄》),但真的一起拍攝的日子應該只有一星期。」
六位太空人在火星風暴那一幕是會同時出現,列尼史葛為了把風暴拍得具真實感,避免依賴視覺效果,在龐大的六號攝影棚搭建的火星場景拍攝了三日,用了很多大風機、沙塵來製造風暴、低能見度等效果,第一日的拍攝已經把大家推到了極限。
服 裝設計Janty Yates說:「那是我工作以來最辛苦的一日。」麥迪文補充說:「就像置身於颶風之中。」即使戴了口罩面罩,也擋不住沙塵吹進眼耳口鼻,沙塵更吹入了演員 的太空頭盔的通風口,令他們都吸入了沙塵。在每一幕之間,服裝助理都要立即幫演員除下頭盔,確保他們可以正常呼吸。
米高皮拿滿口沙塵還說笑道:「來火星玩個夠本吧!我當初來到片場,穿上太空衣,心想:太正了,我是個太空人,這是很浩大的場面,這就是列尼史葛的電影了!之後突然間,我就在跟風暴對抗,努力地想保持呼吸和平衡,感覺是:噢,弊家伙,希望剛才我沒有拖垮了整場戲。」
謝茜嘉積絲婷也同意說:「好像被火洗禮一樣,我們六人一起拍攝的第一日,就是拍風暴這一幕,我們還未互相熟絡,還未好好建立好自己的角色,便先要設法在風暴和沙塵之下站得住腳。」
參考真實太空衣設計 麥迪文穿100磅太空衣拍戲
太空衣和頭盔總共重40磅,演員們還要在沙地上跟時速65英里的風暴抗衡,絕非易事,而當演員要長時間戴著頭盔拍攝,有時一拍就是十小時,真的是很大的負荷。
至於橙白色的太空衣,則是流線型的貼身設計,但同時有足夠的彈性讓演員可以活動自如。麥迪文大讚服裝設計Janty Yates,他說:「我原本以為我們要穿著很笨重的戲服拍80天的戲,但這套太空衣非常舒適,同時又像潜水衣一樣非常貼身。」
Janty Yates在設計戲服前,跟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Museum)的館長見過面,那裡收藏了一系列的太空衣,最舊的可以追溯到「水星計劃」的早期。她又在約翰遜太空中心和JPL做了一些資料搜集,她形容這 些是令人著迷的經驗,「我看到了探測車,我看著他們建造衛星......令我覺得自己已經置身於一部科幻電影中。他們給了我很多非常有用的圖片,我們甚至 看了一些他們為未來十多年、遠至2030年的太空任務所設計的太空衣設計圖。」
不過說到為艙外活動 (EVA,Extra Vehicular Activity)而製的太空衣,就不能避免地會相當笨重。當太空人要離開太空艙,在零地心吸力的無重狀態下執行任務時,必須要穿著超強保護力、而且非常 笨重的太空衣,太空衣內部是由碳纖維護板造成,有八個3mm的鋼環用來連著活動鋼絲。麥迪文的EVA太空衣戲服重55磅,若加上內層的太空衣和頭盔,則重 超過100磅。
「賀米斯」太空船仿真塑造 歐洲太空總署科學家擔任技術顧問
「賀 米斯」太空船在Korda Studios的第二和第三號攝影棚搭建,參考國際太空站來設計,太空船內部有多個太陽能板、氧氣和水儲存間、散熱片、通訊系統,及其他維生機械裝置。 「賀米斯」的閃爍白色外觀,是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而在太空船內,有一部名為重力水車(Gravity Wheel)的裝置,以高速轉動來產生離心動力,模擬出地心吸引效果。
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科學家Rudi Schmidt是本片的駐場技術顧問,他表示重力水車是在1970年代在「天空實驗室計劃」(Skylab)中首次實驗,天空實驗室是現時國際太空站的前 身。Rudi Schmidt說:「重力水車理論上是可以產生地球地心吸力的一半引力,這對太空人的健康狀態有很大的幫助,可以保持他們的骨質密度和肌肉系統。」
要拍攝出太空人在無重狀態下的活動,演員們需要吊威也,演員的活動除了以電腦系
列化地運作和控制外,也有動作特技組的人員以人手拉動威也,以控制縱向的活動,就像「扯線公仔」般控制著演員。整個威也吊索系統,用了150米的桁架、90米的軌線 、70個滑輪,和400多米的吊索。
謝茜嘉積絲婷恨做太空人 與女太空人見面取靈感
謝 茜嘉積絲婷說:「在《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中,我的角色是在地球的,我記得當時看電影時,覺得馬修麥康納希(Matthew McConaughey)和安妮夏菲維(Anne Hathaway)可以扮太空人,一定很好玩的了。幾個星期後我得悉列尼史葛想我在《火星任務》中飾演太空人,我真的完全投入其中,我參觀了JPL和約翰 遜太空中心,又進入過火星接駁船,和模擬的太空穿梭機。」
謝茜嘉感到很幸運可以跟太空人兼化學家Tracy Caldwell Dyson見面,她是2007年8月穿梭機奮進號STS-118的任務專家,也是2010年國際太空站Expedition 24的成員之一。謝茜嘉覺得Tracy Caldwell Dyson和其他女太空人是真正的模範榜樣:「她們啟發女性去追尋科學與數學事業。」
而另一個謝茜嘉最喜歡的部分,就是戴上Oculus 3D眼鏡去觀看由「好奇號」探測車(Curiosity)在火星拍攝回來的照片,她說:「我感覺有如置身火星,親歷其境一樣。」
麥迪文演五星期獨腳戲 榮幸飾演如此重要角色
另一邊廂,麥迪文則很努力地做一個寂寞的太空人,當他在2015年2月尾還在Korda Studios拍攝時,其他的演員已經在兩星期前拍完他們的戲份。麥迪文笑說:「一直都只有我和列尼史葛在火星上。」
在幾乎每一幕都是在演獨腳戲,對麥迪文來說是新的經驗,他說:「本片基本上是有三條獨立但又有關聯的故事線,馬克是現代版的魯濱遜,我很喜歡故事中每個人物,以及整個故事如何歌頌太空人的勇氣和智謀。就像祖高達所說,這是寫給科學的情書。」
能與列尼史葛合作,當然又是一大樂事,麥迪文表示:「列尼史葛總能帶出演員最佳的表現,他樂於打破常規,如果能讓觀眾有更大的情感聯繫。他在拍攝之前已經有了整部電影的構圖,所以能夠在每一個鏡頭都很清晰地帶領我如何演繹,並讓演員看到他的視野和構思,讓演出更加精彩。」
在 接近五星期的獨腳戲拍攝過程中,麥迪文不但要背負著這個重要的人物和故事,還要大部分時間背負著沉重的太空人裝備,但他仍然保持著高昂的精神和幽默感,為 整個團隊注入了動力。他表示,在拍攝過程中,他都想著人們全心全力把馬克帶回家這份感動人心的精神,他說:「馬克代表著的不只是一條人命,他代表著人類的 探索精神,和對未來的希望。能夠演這個角色絕對是令我榮幸的事。」
台前幕後簡介
導演 列尼史葛(Ridley Scott). 英國電影導演,以風格多變、題材廣泛著稱。代表作為《異形》、《銀翼殺手》。曾以《帝國驕雄》獲得2000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近年代表作為描述 十字軍東征的古代戰爭片《天國驕雄》、描寫美國對索馬里軍事行動的《黑鷹計劃》、奧斯卡男主角獎羅素·高爾及丹素·華盛頓共同演出的《犯罪帝國》,以及科 幻片《普羅米修斯》等。
演員 麥迪文(Matt Damon).美國演員、編劇。他與好友,同時也是 演員的賓艾佛力(Ben Affleck)因為撰寫了電影《驕陽似我》劇本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原著劇本獎,而他本人也因同一部電影而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的入圍提名。主要代表作 有《心計》、《叛諜追擊》三部曲、《盜海豪情》系列以及《無間道風雲》等。
搶先美國 3D絕地求生
https://youtu.be/S_Mp1Gi_OL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