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導演繼《心動》《20 30 40》後 睽違10年最令人感動電影
《被偷走的那五年》張孝全
《伊莎貝拉》梁洛施
金馬提名實力男星柯宇綸
金像、金馬影后李心潔
港台演出陣容強勁 細膩演繹
《念念》(Murmur of the Hearts)
4月30日 香港上映
導演的話
世界一片混沌,人之間的疏離
雜聲噪音不斷,目盲耳聾
我只想和觀眾安靜的做一次對話
問幾個問題,一起來尋找一些答案
我們每一天都活在念裡面
一個念頭、一個慾念、懷念、思念…
當我們繞在這個漩渦裡時
我們還相信這個世界有美好嗎?
我們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嗎?
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到底有多深?
還有人會說溫柔的話嗎?
我嘗試著用一部電影來敍說,帶出一絲陽光
念念是一個心靈尋找的過程
只有停止那不斷的追逐,才能找到內心的釋放
我希望大家在電影裡面,可以找尋到自己的出口
張艾嘉
電影簡介
《念 念》(Murmur of the Hearts)是張艾嘉導演繼《心動》及《20 30 40》後睽違10年最令人感動的電影。港台演出陣容強勁包括《被偷走的那五年》台灣人氣型男張孝全、久休復出重返影壇的梁洛施、《翻滾吧!阿信》金馬提名 實力男星柯宇綸及金像金馬影后李心潔,四人的首次合作細膩地交織出一個關於愛和家的動人故事。電影主要於台灣拍攝並特別於台灣第四大附屬島綠島取景,捕捉 島嶼海岸壯麗唯美景色呈現戲中,豐富的情感配上海天一色的畫面,帶來了心靈與視覺上的雙重享受。
故事講述三個年輕人,三次意想不到的奇遇。 為生活奔波的台東導遊育男(柯宇綸 飾)、總認為自己不夠好的畫家育美(梁洛施 飾),及永遠都是後備拳擊手的阿翔(張孝全 飾),他們正面對著不同的困惑和瓶頸,一次魔幻般的經歷,讓他們各自有所體會,各自若有所悟。當生命被時間與記憶困住,什麼該留在意念之中,什麼該從想念 拋棄,就是人生難題的最終解答。
故事大綱
關於台前幕後
張孝全Joseph Chang (飾 阿翔)
靦 腆不多話,是張孝全給人的第一印象,但聊起表演、運動、老東西、美食,他會侃侃而談熱切的分享他的想法。18歲時在捷運站被發掘,從單純的想打工支付各類 感興趣運動的花費,到慢慢的發現自己對表演的熱忱,面對台灣男生必須經歷的兵役義務他毫不退縮,斷然暫別表演舞台,一年的軍旅生活結束後,開始了他第一部 電影演出《盛夏光年》(Eternal Summer)。當時台灣電影尚處於低迷期間,但他持續在台灣電影圈裡累積各類型表演經歷,2012年憑藉《女朋友。男朋友》(GF*BF)獲得台北電影 節影帝。螢幕上的張孝全類型多元,可以是陽光的鄰家大男孩,也可以搖身一變為冷靜的精神病患者,性格的外型卻蘊藏著細膩的心思,剛過三十歲的他,有著滿滿 的能量面對未來表演之路的各類型角色挑戰。
梁洛施Isabella Leong (飾 育美)
生於中國澳門。1993年從澳門移居香港,12歲踏入娛樂圈先從事模特兒工作,其後在演藝事業上作多方面嘗試,除接拍多個廣告外,同時致力電影及唱片的發展,並跟隨香港舞台劇及電影創作人詹瑞文學習戲劇。
梁 洛施的演技於初出道時已被業界及大眾認同。2005年演出第二部電影《蟲不知》(Bug Me Not)即獲提名台灣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新人獎」。2006年憑電影《伊莎貝拉》(Isabella) 獲得柏林國際影展提名「最佳女主角」。其後於2007年再憑電影《伊莎貝拉》及《妄想》(Diary)同時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及「最佳 女配角」獎項。《伊莎貝拉》更獲得第27屆葡萄牙波圖國際電影節(Fantasporto)「最佳女主角」的獎項。 2008年,演技得到美國荷里活的賞識﹐參與了賣座電影《盗墓迷城3》(Mummy 3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的演出。
柯宇綸Lawrence Ko (飾 育男)
他用唯一的執著,鮮活了每個複雜面向的角色。從《帶劍的小孩》裡的童星開始,柯宇綸至今已經累積數十部的電影作品;合作過的知名導演包括李安、侯孝賢、柯一正、關錦鵬、楊德昌等,新銳導演林書宇、鄭有傑、陳宏一、林育賢等。
演 出的角色多變且細膩,賦予角色靈魂的堅持,讓他以《翻滾吧!阿信》(jump Ashin!)中菜脯(Pickle)的角色,奪下2011年第13屆台北電影節(Taipei Film Festivals)「最佳男配角」,與2013年第6屆 亞洲電影大獎(Asian Film Awards)「最佳男配角」兩項殊榮!
李心潔Lee Sinje (飾 媽媽阿貞)
生 於馬來西亞。就讀高中期間,在一次張艾嘉導演的新人招募比賽中被發掘,並簽約台灣滾石唱片公司,之後曾參與多個廣告片的演出。1996年,心潔發表了首張 國語專輯「同一個星空下」。隨後推出了第五張個人專輯。除了歌唱以外,她還努力於寫詞、文字及繪畫創作。2011年10月與台灣「耿畫廊」合作,在耿畫廊 舉辦個人生平第一次的畫展「吟—李心潔個展」。共計展出10餘件新作,包含平面繪畫、裝置與錄像作品。
2000年正式開展電影圈的演藝事 業,首部擔任女主角的電影 《愛你愛我》 , 奪取得2001 年德國柏林電影節的最佳新演員獎。第三部擔任女主角的電影 《見鬼》(The Eye)奪得第三十九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奬(2002),第八屆香港金紫荊獎的最佳女主角奬(2003)、第二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2003)及中國大陸第六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女主角(2003)。2012年擔任台北電影節評審之一,增加與同業的交流。
此外,心潔長期擔任香港、台灣及馬來西亞宣明會的義工,熱心於社會公益。2007年發起小黃花慈善教育基金 ,希望能藉此發揮藝人的公益形象,回饋社會,透過各界的力量,用不同的方式令有需要的兒童感受到希望、愛和快樂。
導演及編劇
張艾嘉 Sylvia Chang
生於台灣嘉義,七十年代於台灣及香港兩地開展其演藝事業,從影四十年,執導、編劇及監製電影超過20部,而主演過的電影超過100部。
她 在不同的電影節中獲得多次的不同獎項的提名。曾入圍台灣金馬獎13次,包括最佳導演2次、最佳女主角7次、最佳女配角1次及最佳編劇3次,並於1976年 獲最佳女配角及1981年和1986年獲得最佳女主角的獎項。在香港金像獎亦多次入圍,被提名最佳導演1次、最佳女主角8次及最佳編劇3次,於多次提名中 在1987年和2002年獲得最佳女主角,及在2000年獲得最佳編劇的殊榮。1976年憑電影「碧雲天」的演出獲亞太影展的金皇冠盾牌獎,及1995年 再憑電影《少女小漁》入圍亞太影展多個重要獎項,並獲得最佳編劇獎。
她在電影圈的成績除了取得亞洲區觀眾之讚賞外,國際上亦有相當的聲譽。 倫敦電影節及多倫多電影節分別於1989年及1992年都曾舉辦「張艾嘉電影回顧展」。2004年,自編、自導、自演的《20 30 40》入選柏林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柏林電影節1992年亦曾邀請她作為評審。 從影四十年當中,最有意義的為於1979年接拍美國電視劇「M*A*S*H」,1988年接拍英國電影「Sour Sweet」,公職方面,她於2010年加入香港國際電影節成為副主席及2011年接任台北電影節主席。
2011年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以表揚她在表演藝術方面的成就,以及對推動香港表演藝術及學院發展的貢獻。
張艾嘉非常熱心公益,她是宣明會(即台灣展望會)之終身義工。她自己亦於1988成立「果實文教基金會」,鼓勵年輕人從事創意藝術。
執行監製
李松良Mr. Song Liang LEE
1960 年出生於台北,進入智慧財產與法律領域迄今累積三十多年經驗,造就個人專精智慧財產權及法律事務本領,期間著有商標年鑑、商標實務、松江月刊等;為人個性 耿直,高度重視社會道德、倫理、秩序,實事求事,喜歡歷史人物,尤偏好俠義小說,總是樂在工作,熱衷聆聽及分享。鑑於媒體亂象叢生、社會對立、道德沈淪、 價值錯亂,於2010年創立松澤影業,期盼藉由影像、故事,將長年所學、所見、所聞,以真誠質純之態度,尋回這片土地應有之公理與正義,良善與希望。
監製
莊麗真 Patricia Cheng
1981 年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加入電影圈,擔任電影製片之工作。1994年與導演張艾嘉成立『比高國際電影有限公司』, 致力於電影製作及藝人經紀之工作;同時,由1996年至2000年間受聘於嘉禾電影公司,擔任電影監製之工作。2002年開始,除了繼續作為張艾嘉導演之 電影監製,還擔任Applause Pictures (陳可辛導演的公司) 之行政及發行總裁,協助公司之發展及其影片之全球發行,並於2003年在台灣開設甲上娛樂有限公司,進一步開拓台灣的發行市場。近期再重新專注投入電影監 製之工作。
攝影師
梁銘佳 Leung Ming Kai
梁銘佳畢業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系碩士課程,並先後三次奪得該校最佳攝影奬。他導演的畢業作Three Boys在香港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中得到公開組金奬。他亦於釜山電影節主辦的亞洲電影學院以攝影師身份得到最佳表現獎。
他攝影的首部長片看似平凡的故事得到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金虎獎及台北金馬影展亞洲影評人協會獎(NETPAC AWARD)。該片亦於波蘭Plus Camerimage國際攝影師電影節中與另外七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競逐最佳新攝影師奬。
美國、泰國、台灣、印度、希臘、剛果民主共和國等都是他曾於拍攝的國家。他攝影的長片及短片亦曾在多個著名影展播放或競賽,包括康城影展、柏林影展及紐約電影節等。
美術
蔡珮玲 Penny Tsai
新 竹市出生,國中就讀於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國中部,台北復興商工美工科繪畫組畢業。1996年起進入廣告圈,2001年起擔任廣告美術設計,參與 作品至今超過四百支廣告。2008年開始同時拍攝電影擔任美術指導。第46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入圍(2009年《如夢》)第49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入圍(2012年《星空》)第50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入圍(2013年《南方小羊牧場》)
剪輯
陳博文 Chen Po Wen
陳博文1974年畢 業於臺灣那國立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科,因老導演李嘉的賞識而踏入電影一行,從實習場記做起,曾經擔任導演組、場記、副導等工作多年。第一 部跟的片子即為李嘉導演的《飄香劍雨》,在片場從場記做到副導演工作約二年後,開始隨黃秋貴剪接師學習電影剪接約七年,首部獨立剪接作品為余為政導演的 《一九○五年的冬天》,開啟對電影戲劇方面情節內容的掌握與判斷。
後來,陳博文與同為剪接師的朋友陳博彥合開工作室,同在一個工作室各自剪 接但相互支援,而後陳博彥退出剪接行業返回花蓮老家。獨立後的第一部剪接作品為但漢章導演的《暗夜》,在很自由的合作形式下增強對電影鏡頭的組合與分鏡上 產生更深刻的概念。與楊德昌導演合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則對於楊導演在電影戲劇情節的完全掌控及細密的結構分析有著深刻印象,因而也影響到自身對 電影戲劇結構的看法與想法。
陳博文優異的直覺與靈感曾為許多導演剪輯出雋永的經典作品,舉凡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 一》、《獨立時代》、《麻將》等多部作品、朱延平導演的《新烏龍院》等一系列賣座電影,還有許多新銳導演初試啼聲即大鳴大放的作品,2011更為魏德聖導 演的史詩級作品《賽德克˙巴萊》操刀剪接,為台灣電影立下壯麗氣派的里程碑。
陳揚 Chen Yang
台 灣知名作曲家。出生時右耳失聰,五歲學琴,十二歲開始創作。十五歲於台北中山堂開第一場鋼琴發表會。五歲學琴時,開始坐上鋼琴一待就是八小時。童年的時間 完全花在練琴上,他的世界裡只有音樂,是一個對外封閉的世界。1971年,首次舉行鋼琴作品發表會。1982年,以《蝶舞》獲金鼎獎唱片部分的作曲獎。 1983年,以《歡樂中國節》獲金鼎獎唱片部分的的製作、作曲及演奏獎。
二十三歲告別演奏家的夢想。專事唱片、電影、廣告音樂創作。於文化 大學西樂組畢業,主修理論作曲;副修鋼琴與打擊樂器,先後師事許多名師,繼赴美著名音樂 學校Dick Grove School 進修廣告、音樂以及電影配樂、編曲、和電子合成。返台後展開個人音樂創作生涯,包括廣告、電影、劇場配樂等,並於1988年成立比特音樂製作公司從事音樂 製作。
他的音樂作品中帶入許多相關音樂素材,豐富並增加音樂的廣度。導演陳坤厚是他進入電影界從事配樂工作的關鍵人物。1985年,以陳 坤厚的《結婚》首次拿下金馬獎最佳原著音樂獎項。1987年,以《桂花巷》獲得第二十四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吳念真作詞)。1989年以《魯冰花》獲得 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
佳電影插曲(姚謙作詞)
近年來多從事舞台劇的音樂配樂,與綠光劇團以及雲門舞集等知名劇團合作。
聲音指導
杜篤之 Tu Duu Chih
1955 年出生於台北。1981年第一次為電影《1905年的冬天》錄音。1982年正式升任錄音師,擔任《光陰的故事》的錄音工作。其後多次與台灣新電影導演合 作,2001年以《千禧曼波︰薔薇的名字》及《你那邊幾點》獲第五十四屆坎城影展最佳技術獎,並於2004年獲頒第八屆國家文藝獎。曾獲得十次金馬獎最佳 音效,近期得獎作品包括2000年的《艋舺》2011年的《賽德克‧巴萊》及2013年的《失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