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決命13分鐘》13 Minutes 德國電影大獎 (German Film Awards) 七大提名 實行「自己國家自己救」

第65屆柏林影展-參展電影
KINO@HONGKONG-開幕電影
提名 ★
德國電影大獎 (German Film Awards) 七大提名
最佳男主角、男配角、剪接、攝影、美術指導、服裝設計、化妝
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Seattle Int’l Film Festival) -最佳男主角
歐洲電影節 (European Film Awards)-最佳男主角
★★ 獲獎 ★★
巴伐利亞電影節 (Bavarian Film Awards) -最佳製作
德國導演大獎 (German Directors Award Metropolis) -最佳電影
《希特拉的最後12夜》大導演
奧利華希舒碧基(Oliver Hirschbiegel)
《決命13分鐘》13 Minutes

 
導演 : 奧利華希舒碧基(Oliver Hirschbiegel)
編劇:佛烈布萊納斯度化Fred Breinersdorfer、
莉奧尼加莉布萊納斯度化Léonie-Claire Breinersdorfer
演員 : 基斯頓費杜 (Christian Friedel) / 約翰方保洛 ( Johann von Bulow )/
布格卡萊斯納 ( Burghart Klaussner) / 卡芙蓮娜舒勒 ( Katharina Schuttler )
德文 / 中、英文字幕 / 114 min. / IIB 級
2016年12月8日
PALACE IFC . 百老匯電影中心 . THE GRAND
 
電影簡介
《決命13分鐘》是第65屆柏林影展參展電影、榮獲德國電影獎七項大獎提名,並奪得德國
導演獎(German Directors Award Metropolis)最佳電影獎及巴伐利亞電影獎(Bavarian
Film Awards)最佳製作獎。改編自德國年輕木匠喬治艾爾塞(Georg Elser)企圖刺殺希特
拉,卻只因13分鐘之差而失敗的真人真事。
由《希特拉的最後12夜》(Downfall)導演奧利華希舒碧基(Oliver Hirschbiegel)執導,
幕後陣容囊括德國影壇菁英,並由《白色恐懼》( The White Ribbon)男主角基斯頓費杜
(Christian Friedel)出演反納粹人鬥士喬治艾爾塞。
 
故事大綱
一個差點被遺忘的反納粹英雄
正所謂「生於亂世有種責任」,一個平凡小人物,憑一己之力,差一點就改寫了世界歷史。
導演奧利華希舒碧基繼《希特拉的最後12夜》後,再次回到納粹時期,翻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一頁。大戰爆發,希特拉到慕尼黑啤酒館發表一年一度的政變紀念演說,卻因事提早離場;13分鐘後,場館被炸毀。年青木匠喬治艾爾塞被捕,蓋世太保嚴刑逼供,追究幕後主腦,沒料到暗殺行動竟是他獨力策劃。受刑期間,種種記憶湧上心頭,念念不忘畢生最愛,只因眼見獨裁政權肆虐,於是自製炸彈,實行「自己國家自己救」。
 
13分鐘的陰差陽錯
1939年11月,坐擁高權的希特拉,正在慕尼黑的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Bürgerbräukeller)發表一年一度的演說;另一邊廂,一名男子因攜帶可疑物品準備離境,被扣押在德國與瑞士的邊界。短短幾分鐘後,啤酒館轟然爆炸,爆炸點就在講台後方;可疑男子隨即遭蓋世太保逮捕,更從他身上搜出了啤酒館的地圖與引爆裝置,經調查後得知這人名叫喬治艾爾塞(Georg Elser),是個普通的木匠。
盤問期間,艾爾塞得知暗殺行動失敗了,希特拉竟然在爆炸前13分鐘提前離場,逃過一劫。每年的啤酒館紀念活動,希特拉都在同一個時間開始演講,但這一次,他為了參加戰爭會議,原本已取消出席活動,只是後來改變主意決定繼續出席。即使如此,卻由於預計天氣惡劣,將不能於翌日早上乘坐飛機返回柏林,希特拉決定即晚乘坐9:30開出的私人火車趕回柏林。
因此,啤酒館聚會提早在晚上8:00開始,而希特拉也把演說由原本兩小時縮短至一小時,並
在9:07完結—希特拉剛剛比炸彈引爆時間9:20早了13分鐘離場。爆炸的一刻,希特拉已經安然脫身,爆炸現場滿目瘡痍,炸毀了演講台上方的天花板,頂層樓座及一幅牆壁倒塌,在場的120人當中,七人當場死亡,63人受傷,16人情況嚴重,其中一人隨後傷重死亡。蓋世太保不相信如此嚴重的爆炸及精密的暗殺行動,是艾爾塞一人之力可以做到,一定與某個大型組織(例如英國特務)有所牽連,於是對他嚴刑迫供。面對皮開肉綻的鞭打、慘無人道的酷刑,艾爾塞堅稱沒有同謀,而這也是鐵一般的真相,即使沒有人相信。希特拉與死神擦肩而過之後,帶領德國投入二戰,並促成許多令人髮指的決策,包括屠殺猶太人。當時的納粹媒體形容這13分鐘之差「奇蹟似地救了元首」,而希特拉也聲稱是天意要他完成納粹大業。
 
是有種人 默默犧牲 以實際行動改變世界
艾爾塞為了保護未婚妻愛莎(Elsa),必須離開她;為了佈下炸彈,他每晚潛入啤酒館,把演講台旁邊的柱子挖空,以安裝炸彈,他還要趁啤酒館的馬桶每十分鐘自動沖水,以水聲掩蓋挖掘的噪音,每次都會將木屑清理乾淨,帶到別處丟棄,通宵工作至清晨才離開,就這樣過了三十多個夜晚,才終於裝好炸彈。
艾爾塞本是左派木匠工聯會的成員,雖然曾加入紅色陣線戰士同盟(RFB, the Red Front
Fighters' Association),但只參與過兩三次聚會。艾爾塞的家人都覺得他是政治冷感,沒有政治取向,但其實他自納粹掌權開始就有反納粹意向,他拒絕行納粹禮,也不會聽希特拉的的演說廣播,亦沒有參與第三帝國的選舉投票或公投。
到了1930年代末,納粹開始吞併奧地利與部分捷克地區,艾爾塞開始擔心希特拉會把矛頭指向更多國家。加上愛莎為他誕下一子,油然而生的父愛令他有感絕對不能讓下一代在希魔掌權的紛亂世界成長,他立下決定要直接剷除邪惡的領袖,才可拯救德國。即使他向來不是激進分子,討厭暴力與紛爭,而他亦明白他的炸彈會導致許多人喪生,但他表示:「希望我的行動能阻止更多流血衝突。」
當德國民眾還對希特拉言聽計從時,艾爾塞比一般人更早意識到他的危險特質,他甚至比任何先知更早預視德國的危機,並於被捕之後當面告訴行刑者,他預謀的初衷,只為免除一場即將來臨的人類浩劫。對世人來說,他們很難理解的是,納粹何以能掀起這麼大的狂熱?德國人為何會陷入這場瘋狂行為?而艾爾塞的出現,卻正正代表著,在德國的黑暗時期,不是所有德國人都是納粹份子。
 
小人物的反抗 被世人遺忘的英雄
艾爾塞在1945年4月9日,即大戰結束前幾天,被希特拉下令處決。
幾十年來,艾爾塞一直是個神祕又備受爭議的人物,有陰謀論的說法更指他是黨衛隊的成員,整個暗殺行動只是為了3營造希特拉是被上天眷顧的天之驕子。但在1969年,一個根據當年蓋世太保調查報告的歷史研究指出,艾爾塞是單獨行動,也沒有證據証明他跟納粹政權或任何組織有關連。
相比起曾被拍成荷里活大片《華爾基利暗殺行動》(Valkyrie)—1944年策劃政變的德軍施陶芬貝格上校(Claus Schenk von Stauffenberg)的事蹟,艾爾塞一直沒有得到官方對他反納粹貢獻的肯定。直至90年代,德國歷史學家及作家Hellmut G. Haasis出版艾爾塞的傳記,表揚他的故事,世人對他的看法才得以改觀。自2001年起,更有兩年一度的喬治艾爾塞獎,以表揚得獎者的英勇行為;而在2003年1月艾爾塞的100歲㝠壽,德國郵政局推出了艾爾塞的紀念郵票。
《決命13分鐘》揭露了這場失敗暗殺行動的背景,除為向被世人遺忘的艾爾塞致上光環,也讓世人知道:人有獨立自主的思考,立場就能堅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定與行動。
 
導演 - 奧利華希舒碧基 (Oliver Hirschbiegel)
德國著名導演,2001年首部作品《實驗囚室》(The Experiment)極具話題性,亦大獲好評。2004年執導《希特拉的最後12夜》(Downfall),獲獎無數,更獲得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令他揚名國際。2007年,他執導了首部荷里活電影《無恐不入》(The Invasion);其他作品有2009年《天堂五分鐘》(Five Minutes of Heaven)和2013年《戴安娜》(Dian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